论近代景德镇瓷业困境中“瓷画”兴起的必然性AN INEVITABLE RISE OF CERAMIC PAINTING FROM THE PREMODERN PREDICAMENT OF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Y
熊微;
摘要(Abstract):
景德镇,至迟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起,就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业中心。近千年来,景德镇瓷器在国内销售与进贡、外贸出口与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地满足了海内外广泛的市场需求。但是从清三代时期瓷业的辉煌之后,不久近代景德镇瓷业即跌落到举步维艰的困境中。不断发生的战乱、腐败的政治、沉重的税赋、洋瓷的竞争等诸多压力使景德镇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均陷入了艰难的困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瓷画"作为一种饱含传统文化韵味和鲜明中国特色的核心要素,成为近代景德镇瓷业维持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KeyWords): 近代;景德镇;瓷画;必然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熊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清)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 2(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连冕编注〈.景德镇陶录〉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 3(清)刘坤一.刘忠诚公遗集卷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
- 4(清)唐英.陶冶图说.熊寥.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江西科技出版社,2000
- 5(清)张鸣珂.寒松阁谈艺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 6(清)赵之谦等.光绪江西通志卷9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
- 7江西景德镇瓷业衰落.实业部月刊,1936,1(8)
- 8景德镇瓷业近况,湖南省国货陈列馆月刊.1934,(23)
- 9中国瓷业之概况,中外经济周刊.1923(14)
- 10中华民国农商部第二次农商统计表.窑瓷业.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1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广储司卷(卷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2毕渊明.珠山八友.江西省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江西文史资料第七辑,1981
- 13蔡湘,赵增礼.江西景德镇瓷业之调查.工商公报,1930(1)
- 14池子华“.振兴工艺”清末“再就业”工程的一个断面.江苏社会科学,2003(05)
- 15(民国)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中国图书公司民国二年五月初版
- 16彭南生.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17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8铁源.民国瓷器鉴定—胎釉、彩绘、器型.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 19熊寰,徐锦范.中国近代名家彩绘瓷图典.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 20熊寥.中国近代名家陶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 21熊寥.中国陶瓷古籍集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 22张驰.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的衰落.文物世界,2003(03)
- 23张斐然.江西陶瓷沿革.江西省建设厅,1930
- [1]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为洪武二年,设立御窑厂;嘉靖年间王宗沐《江西大志》记载为"正德间,置御器厂";但有证据显示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更接近史实。御窑厂遗址存碑石一块,不仅记载了设置时间,还对管理方面做了记录,摘要如下:"……我太祖高皇帝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器厂,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肃皇帝革中官,而任复归于辅臣,显皇帝二十七年,复命中官为政,三十六年辍烧造而撤中官。……"《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休堂记》,转引自《中国陶瓷古籍集成》第136页。
- [2](清)唐英:《陶冶图说》,转引自熊寥:《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江西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 [3]郑立新、秦波:《中西贸易中的明清陶瓷》,《陶瓷研究》,2003年第2期,第41页。
- [4]《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广储司卷1,第26页。
- [5]《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广储司卷1,第25-26页。
- [6](清)刘坤一:《刘忠诚公遗集》卷6,第39页。
- [7](清)赵之谦等:光绪《江西通志》卷93,第7-8页。
- [8]陈戬:《续富国策》卷2,“取土制磁说”条,第28页。
- [9]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汉熙印刷所景德镇开智印刷局经营处1920年版。
- [10]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92,实业15,考1419,引自《江西商务纪略.光绪末年纪事》。
- [11]中华民国农商部第二次农商统计表(8)窑瓷业,转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437页。
- [12]蔡湘、赵增礼:《江西景德镇瓷业之调查》,《工商公报》,1930年1月,第19期,第1-2页。
- [13]周銮书:《景德镇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页。
- [14]《江西巡抚柯逢时奏折》,转引自熊寥:《中国陶瓷文献集成》,江西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 [15]《景德镇瓷业近况》,《湖南省国货陈列馆月刊》,1934年第23期,第21-22页。
- [16]《江西景德镇瓷业衰落》,《实业部月刊》,第一卷第八期(1936年11月),第187页。
- [17]宣统二年(1910年)为发展经济,振兴工商业,清政府决定仿效南洋各国的做法,在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的东南重镇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博览会,它以某种新形式体现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农、工、商和教育、卫生各方面均有弥足珍贵的影响。该会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等十三个馆,外围还有各省、各大商埠专馆数十处。博览会上,苏州刺绣、扬州玉雕、宜兴紫砂、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云贵中草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南洋劝业会历时六个月,吸引各方人士数十万,成交金额数千万。《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是为此次博览会配套编写的。由中国图书公司于民国二年(1914年)五月出版。
- [18]《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中国图书公司民国二年版,第136页。
- [19]《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中国图书公司民国二年版,第158页。
- [20]转引自张驰:《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的衰落》,《文物世界》,2003年03期,第56页。
- [21]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 [22]马宗霍:《景德镇瓷业日衰之原因》,《上海总商会月报》,第三卷第12期(1923年12月),转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48页。
- [23]《景德镇瓷业最近衰退之真因》,《钱业月报》,1926年7月,第6卷第6号,杂纂,第6-7页。
- [24]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转引自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1页。
- [25]景德镇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第12页。
- [26](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连冕编注,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 [27]梁淼泰:《清代景德镇大运瓷器的名数》,《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第33卷第2期,第80页。
- [28](清)唐英奏折,转引自熊寥:《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江西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 [29]朱顺龙、刘守柔:《明清景德镇瓷业用工初考》《文物春秋》,2003年第2期,第18页。
- [30]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中央大学《文艺丛刊》第1卷第2期,1934年10月
- [31]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