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约稿

  • 形式与意义世界合成美与传统陶瓷器皿之历史叙事

    方李莉;

    中国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有近万年的陶瓷制作历史,如此漫长的历史积累下来不同时期丰富的器皿艺术。通过研究,我们看到,陶瓷器皿艺术一方面链接着人类的物理世界,与大自然、制瓷原料、工具、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链接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与人类的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秩序紧密相连;最后的终端是进入生活世界,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贸易、传统习俗紧密相连。这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会涉及造型艺术的表现方式和风格形成的各种动因。所以,它一方面表达出具有艺术性的形式美感,但另一方面又折射出人类对意义世界的追求,还表现出不同社会和文化通过贸易所进行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2022年06期 v.2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一位明初人眼中的宋元窑火——从话语看蒋祈《陶记》写作年代

    曹新吾;

    蒋祈《陶记》是记述景德镇瓷业史的最早专论,成文时间历来见仁见智。本文根据朝野用语习惯、宋元职官制度、镇窑工艺进程,以及严刑峻法下汉人学者自我保护的必然,认为《陶记》是作于明洪武初年。

    2022年06期 v.29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刍议景德镇小南河宋瓷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利用(之二)——基于比较视野和VRIO模型的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黄薇;

    本文对景德镇小南河流域宋瓷文化遗产廊道的遗产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估,同时对十大经典宋瓷进行了文化遗产价值的比较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VRIO模型分析小南河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得出小南河宋瓷遗产廊道是景德镇未利用竞争优势的结论。

    2022年06期 v.29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陶瓷古彩艺术”专栏

  • 龚龙水谈陶瓷古彩艺术教育

    彭楠恩;

    <正>一、古彩艺术概述中国的陶瓷装饰是从手工的刻、划慢慢演变到陶瓷彩绘的。陶瓷彩绘,又分为釉下彩装饰和釉上彩装饰,古彩便是陶瓷釉上彩装饰中的一种。最初,人们在画完坯后,直接拿去烧,像以前的彩陶,就是直接画在坯体上,但表面的颜料会脱落,直到釉下彩的出现。釉下彩的色彩一开始很单调,于是,便出现了釉上加彩,即斗彩。斗彩是在釉下青花烧成的基础上,又在青花旁边增添一些釉上装饰,使画面更丰富。后来,由于斗彩的工艺太过复杂,釉上篮彩出现,二者又分离开来,慢慢就出现了古彩这种装饰方法。因此,从陶瓷装饰的发展历史来看,古彩的年龄还比较小。

    2022年06期 v.2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的祖父段茂发

    段庆新;

    <正>一、祖父生平祖父段茂发(图1)1900年出生于江西都昌,家里两代单传,一直备受长辈们关爱。祖父天性好学、聪慧过人,在五岁时就被送到私塾读书。读了大概七年,由于家庭贫困被迫辍学,于是,只身来到景德镇拜古彩名手冯心宗为师。在师父那里,他主攻古彩,经过长时间的苦心钻研,终于学有所成。那时候的学徒,都需要得到师父的认可才能够独立,否则还要跟着师父继续学习。

    2022年06期 v.2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榜样永在心 传承无穷期——我的三爷爷施于人

    施珍;

    <正>我的三爷爷施于人逝世已经27年了,我时常怀念他。每当创作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或者遇到一时的挫折时,我都会把心里话说给他听。2021年11月,我在浙江美术馆举行了“上林随想——施珍越窑青瓷展”,陶瓷界的许多师友参加了展览研讨会。我在会上发表感言时说:“非常感激师友们对我的教示、启发,我相信三爷爷在天有灵,看到了这一切,会为我今天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也会为大家对我的帮助和关心感到高兴。”

    2022年06期 v.2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盛春陶瓷古彩艺术的余晖——李文遥

    熊青;

    <正>景德镇,这座承载着千年制瓷历史的城市,有着许许多多为陶瓷文化艺术默默无闻的贡献者。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陶瓷文化艺术才得以一代代延续与继承。现如今,这些技艺的传承者们也在更加努力地探索与创新,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对于21世纪的陶瓷艺术研究者来说,这些创造了景德镇瓷业辉煌的平凡而伟大的陶瓷艺人,不仅传承着一种技艺,更是在传播着一种文化,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

    2022年06期 v.2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性之道——浅析戴荣华陶瓷艺术

    戴雨享;

    <正>传统与当代的讨论,时不时会出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章里,涉及到对艺术的定义问题、绘画的问题、审美的取向问题,中国的艺术到底怎么定义?这是可以一直探讨的问题。而今天,陶瓷绘画怎么发展、如何定义?怎样通过陶瓷绘画与今天的艺术发展产生关联?如何续写中国陶瓷艺术辉煌的历史文脉?这些对工艺美术和当代陶艺而言,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022年06期 v.29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蓝国华的陶瓷古彩艺术之路

    蓝芳 ;尹赫男;徐望;

    <正>一、早年经历蓝国华出生于景德镇,祖籍宜春高安,畲族。起初,蓝国华并不知道自己是少数民族,直到有一次带着女儿去他父亲的出生地——高安的一座古老的村庄,查阅家谱后才知道自己的真正出身。他的姓并不是兰花的“兰”,而是草字头的“蓝”。他陶瓷艺术作品中的签名多数都是草字头的“蓝”,官方证件上却是兰花的“兰”。

    2022年06期 v.2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说说古彩艺术的家常话

    方复;

    <正>我静坐时常常思索,当前,国家大力弘扬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名在陶瓷艺术领域工作过一辈子的老年人,特别是在具有景德镇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古彩这门手艺上,面向未来,古彩艺术怎样交好班?这个问题时刻在我脑子里盘旋,百思而难以有一成熟的意见。为此,我就自己所知,说说“古彩艺术”的家常话。

    2022年06期 v.2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楼国英谈陶瓷古彩艺术

    秦怀宇;

    <正>一、古彩概述在陶瓷釉上装饰中,陶瓷古彩艺术相对来说比较古老,在明代就较为成熟了。陶瓷史上称其为“古彩”,也叫“硬彩”。为什么叫“硬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为了跟后面发展起来的粉彩相区别;第二,粉彩烧成温度一般在700摄氏度左右,古彩烧成温度在800摄氏度到850摄氏度之间,所以景德镇的艺人们称其为“硬彩”,但是在陶瓷史上还是叫“古彩”。古彩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出现,成熟于明代,至清代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据我所知,康熙年间的古彩画得很好,对后世影响很大,雍正和乾隆年间延续了下来。古彩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大红与大绿,色彩非常鲜明,很有装饰味。古彩的装饰味不仅体现在色彩上,线条也十分刚劲有力,非常挺拔。

    2022年06期 v.2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承与表现——朱乐耕的古彩艺术

    张俣晴;

    朱乐耕是一位真正从传统中走出来的艺术家,是古彩陶瓷艺术重要传承人,他的古彩作品享誉艺术界,既传承了民族民间的文化,又表现了时代的特点,他的古彩作品中的这两个维度,体现了古彩艺术发展的辨证观。

    2022年06期 v.29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熙古彩装饰性特征解析

    邹晓雯;

    康熙古彩在景德镇釉上陶瓷彩绘历史中,是难以超越的典范。如果解析其中的缘由,装饰性特征一定是首当其冲的。从装饰形象的塑造、装饰的构图和布局、色彩的对比变化、表现手法的程式化、在技巧上与中国画的融合、装饰和器物造型的和谐统一等角度出发,解析古彩的装饰性特征,便可以发现构成其装饰性的奥妙。

    2022年06期 v.2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红绿彩色彩之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探微

    潘冰洁;胡斌;

    红绿彩凭借其特有的色彩魅力和文化成就,在中国彩绘陶瓷发展中独树一帜,承前启后。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迭,红绿彩在中国陶瓷史中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以红绿彩色彩的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为视角,对红绿彩色彩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作出描述和总结,对红绿彩色彩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新的角度探索中国传统陶瓷文化。

    2022年06期 v.29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陶瓷古彩装饰中的点线面

    尹赫男;

    点、线、面是构成古彩的主要元素,如果说点是古彩的“细胞”,那么线和面就相当于古彩的“骨骼”和“肉血”。在古彩装饰中,活跃的点、灵动的线和写意的面使画面生机盎然。点、线、面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为画面增添了不同形式的美感。通过了解和研究点、线、面在古彩装饰中的运用,能更好地理解古彩作品的形式美。随着时代的发展,点、线、面在当代古彩作品中的运用将更为广泛。

    2022年06期 v.29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胡献雅研究

  • 浩浩师恩长流水 德泽桃李满天下——忆胡献雅老师

    傅平;

    <正>一、胡献雅老师艺术生平我的老师胡献雅先生与20世纪同龄,1996年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中等个子,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透着深邃、智慧,在他慈祥又略带消瘦的脸上,常常留着一丝淡淡的微笑。他说话平缓,语气和蔼,给人亲切与关爱。这就是我的老师胡献雅先生。

    2022年06期 v.29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胡献雅对景德镇陶瓷美术教育、创作与观念的贡献

    陈露;

    胡献雅是20世纪江西美术史上一位重要的美术家与美术教育家,他在1958年参与创建景德镇陶瓷学院之后开始进行陶瓷美术实践,对景德镇陶瓷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陶瓷美术教育领域,他探索出一条基于中国画艺术的陶瓷美术人才培养路径。在陶瓷美术创作方面,他较早地以大写意风格创新陶瓷装饰画面。他所提倡的创新、民间趣味、朴素为美等观念也为景德镇陶瓷积蓄了理论资源。特别是在景德镇陶瓷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胡献雅的陶瓷美术实践仍有着积极的启发性价值。

    2022年06期 v.29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陶瓷设计

  • 物以致用——陶瓷餐具设计转变与民众生活方式变迁

    高相坤;

    陶瓷餐具为饮食文化中重要的器物载体,陶瓷餐具设计亦为饮食文化与民众生活的重要反映。本文从功能之思、形式之变、符号之显、情感之维等四个维度出发,分别对传统陶瓷餐具设计所影射的大众饮食生活、时代转型中餐饮文化与视觉风尚的关系、“饮食场域”与“经典元素”在餐具设计中的体现以及当代饮食生活中的设计指向与情感维度等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近现代陶瓷餐具设计转变与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

    2022年06期 v.2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东韵西风——现代陶瓷设计中的隐喻语言

    胡芬;

    现代陶瓷设计语言具有造型的象征性和装饰的意象性特征,其背后暗含的核心是隐喻性设计语言,这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设计语言所推崇的“折中”与“戏谑”的隐喻表达方式,以探讨“拙智”及“淡雅”两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陶瓷隐喻语言,旨在揭示现代陶瓷设计语言中,后现代语言与中国传统老庄哲学交融一体,成为了设计的思想之源。

    2022年06期 v.2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繁昌窑青白瓷器物设计特征研究

    胡小兵;

    繁昌窑坐落于安徽省繁昌县,在五代北宋期间发展迅速。随着南北方制瓷技术的交流及其制瓷原料工艺、装烧技术的革新,其陶瓷生产实现了由早期的白瓷向青白瓷之转变,成为南方专烧青白瓷的窑场,更发展成为北宋前期青白瓷的生产中心。繁昌窑青白瓷设计独特,器物组合丰富,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与研究价值。

    2022年06期 v.29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陶瓷美术

  • (1958—1960)景德镇瓷绘艺术中的女性图像研究

    詹伟;缪堃;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艺术陶瓷是特定时期发展的特定产物,1958至1960年间的景德镇彩绘艺术瓷明显受到社会变革影响,瓷绘中的女性图像从艺术形式到主题思想都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艺术风格迥异于前代,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图像的内容嬗变和艺术特征出发,探究了此时期景德镇瓷绘中女性图像的演变重塑和时代风貌,并立足于女性图像特征深入辨析,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女性的生活状态。

    2022年06期 v.29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庭园中的缠绵——清代外销瓷中的爱情题材故事图像研究

    刘亚茹;赵兰涛;

    明末至清代中欧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瓷器、丝绸等工艺品的“输出”促进了欧洲“中国风”的盛行,并衍生出欧洲风格定制瓷。本文以清代爱情题材外销瓷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图像学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并结合时代背景、美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清代爱情题材外销瓷畅销的原因,并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对中外爱情题材外销瓷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外销瓷背后体现着中西方爱情观念的异同点。

    2022年06期 v.29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3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十三行时期广彩瓷“满大人”纹饰艺术特征研究

    黄芳芳;陈韬;

    十三行时期是清代中西贸易繁盛之际,广彩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质媒介应运而生,其中广彩瓷“满大人”纹饰描绘中国上流社会人物形象,不仅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了解的欲望,并成为东风西渐的载体,催化了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本文立足于十三行特定历史时期,以广彩“满大人”纹饰为切入点,发掘其历史内涵及艺术特征。

    2022年06期 v.29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4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接受美学视域下清代广彩瓷“满大人”样式成因研究

    李云泽;

    依托于中、西方海上商业贸易的繁荣,清代外销瓷中广彩瓷盛极一时。出于满足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广彩瓷中出现了以清廷上流社会生活面貌的装饰题材,“满大人”样式是面向西方市场定制化设计的产物。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分析“满大人”样式的风格特点,进而针对其定制化的特点,探究样式背后的美学成因,从新的角度解读“满大人”样式,增进对于清代跨文化交融的进一步理解。

    2022年06期 v.29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之美学表达与思考

    吴晨璐;

    本文通过陶瓷艺术表达的现实美、自由美、质朴美等审美意境,多角度审视当下陶瓷艺术发展成就及其特征,并试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解析当下陶瓷艺术创作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及其成因,以期引起时人对陶瓷艺术审美的思考,更期望能为当下陶瓷艺术融合创新发展探索思路与实践上的可能性。

    2022年06期 v.29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陶瓷史论

  • 探寻汝窑七十年——宋代汝窑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

    郜现营;张栓紧;

    汝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有“汝窑为魁”之誉。其遗址在发现之前,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为揭开汝窑的神秘面纱,历经三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0年确定了宋代汝窑遗址的核心烧造区位于宝丰清凉寺村内。本文系统总结了汝窑的发现与发掘历程,传世汝窑的收藏与拍卖,历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对汝窑的推崇,以及明清雍正乾隆朝在景德镇设御窑场仿烧汝窑和当今宝丰、汝州地区汝瓷产业的发展情况。

    2022年06期 v.29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饮食情境下唐代家具与陶瓷饮食器形态演变研究

    孟蕾;

    唐朝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且极具开放性,并且有着明显向民众靠近的特征。以大众日常饮食生活为切入点,能够较为微观地观察唐代多样繁荣的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表现。由于饮食情境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在实际研究中很难面面俱到。本文以饮食情境中与人行为联系最为紧密的家具和陶瓷器物作为研究对象,从饮食环境、文化和器物关系分析唐代陶瓷饮食器演变,可以更为具体地反映唐代大众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变化,同时为研究传统陶瓷饮食器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2022年06期 v.29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晚唐五代钱氏家族墓出土越窑青瓷相关问题探讨

    张桐铭;张天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晚唐五代重要钱氏家族墓地的考古工作陆续进行,其出土的越窑青瓷是研究越窑贡瓷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考古资料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厘清钱氏家族墓的研究脉络,早期以钱宽、水邱氏为代表;中期以钱元瓘、马氏康陵和吴汉月墓为代表;晚期时代在钱弘俶墓左右。统计出土青绿釉与青黄釉瓷器,得出结论: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青瓷器,虽有胎釉质量不甚佳者,但不能因此否认“自用贡瓷”是选料上乘、工艺先进的器物。

    2022年06期 v.29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宋代两类特殊香具的讨论

    杨洋;曹建文;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于景德镇陶溪川青白瓷博物馆(筹)开幕的“瑞炉流香——宋元青白瓷香炉标本展”,其中展出了两类特殊香具。本文以此为探讨对象,结合文献记载、实物资料与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了两类特殊香具的具体功用,分别得出与已往不同的认识,认为香篆在盛唐时期已经出现,至宋代,香篆一方面仍然延续了前期的浅盘式类型,并发展出了带有抓柄式的盖型,在使用香篆的焚香过程中,其炉具主要为浅盘式,而炉面事先需要匀铺一层香灰,以达到间隔香路与炉具的作用,从而使香路流畅地薰燃;香枕的出现最初是以香料填充其中,并有以香木直接作枕的情况,随后发展至以爇香置于枕内,通过枕身的镂空部分,使香气逸出。

    2022年06期 v.29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9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艺术家茶座

  • 行走三宝的陶艺人——李见深

    李曼曼;张瑾;

    李见深,曾获景德镇陶瓷大学学士、硕士学位,美国纽约阿尔夫雷德大学硕士学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会员;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协会成员;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2022年06期 v.29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陶瓷工业》“陶瓷艺术研究”专刊征稿

    <正>《中国陶瓷工业》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一本陶瓷类综合期刊,创刊至今30余年,有着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为适应陶瓷艺术学科新的发展需要和更好地促进我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传播与交流,期刊编委会决定自2022年下半年始,有规划地对《中国陶瓷工业》(双月刊)进行内容调整,开辟“陶瓷艺术研究”专刊(2022年第4期8月号首刊),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一本具有当代性、前沿性、学术性并兼顾国际性和民族性的陶瓷艺术研究专门期刊。

    2022年06期 v.2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代《西厢记》五彩人物纹砖 南京博物院

    <正>~~

    2022年06期 v.29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