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国桢;吴爱飞;
<正>景德镇是国际瓷都,在陶瓷项目上应以国际水平来要求,景德镇陶瓷大学也应是世界一流的。千年景德镇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如今的景德镇更是上了一层楼,她不仅保留、发展了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同时还大力推动了“从工艺品走向纯艺术,从民间艺术走向民族艺术”这一超历史的发展。这里就离不开陶瓷大学的巨大贡献,尤其这四十余年来,陶瓷大学无论在培养精英方面还是在陶艺创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023年06期 v.30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钢如;
<正>恩师尹一鹏先生于2013年仙逝。我们60级同学毕业五十年后重聚时,大家讲到尹先生都感慨万千,更有同学潸然泪下。我与先生相处之缘大约可分作两段,一段是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读书的四年,另一段则是在雕塑瓷厂与他共事的七年。在陶瓷学院二年级起,尹老师就教授我们素描和雕塑两门课程,直到毕业。我们60级雕塑班只有区区11个同学,而先生只比我们大十几岁,与我们亦师亦友亦兄长。除课堂教学之外,
2023年06期 v.30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远长
;吴爱飞;
<正>我与陶瓷的结缘,从入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开始。而进入陶瓷学院并非我的本意,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老天冥冥之中的特意安排,从此,我走上了陶瓷艺术创作这条道路。因为陶瓷,我的生命变得特别有意义,可以说母校给予了我一切,陶瓷艺术成就了我的一生。
2023年06期 v.3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永康;
<正>我说明一下,“陶院现象”是怎样讲起来的。我有两次碰到钱绍武先生:一次是在深圳南山雕塑院,钱先生看见我很高兴,脱口就说:你们(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的教学很成功,出了不少雕塑家,还是全国一流的,包括你在内。他一连点了几个名字。我说:我们教学也不够好、不够成功,也出了不少等外品,等级以外的废品。钱先生谦虚地说:我们也有废品。第二次在北京一个工艺美术会议上,我们又碰到了,他重复上次的话,我静下来发觉他的记忆力是那么的好,名字记得那么熟悉,连我都数不出来。
2023年06期 v.30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鹏
;毛青;
<正>1978年,我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瓷学院”或“陶瓷大学”)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习惯上称作“78级”。其实当时是没有选择,我的目标是考广州美术学院,根本不知道有一个陶瓷学院。但由于考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落榜,陶瓷学院就把我们落榜生里专业排在第一位的招上来了。被景德镇陶瓷学院录取,我也很高兴。我的老师是谭畅,我从小就很崇拜他,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他比较了解情况,很支持我来读陶瓷学院。
2023年06期 v.30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见深;张瑾
;李曼曼;
<正>1978年读大学的时候,我对景德镇和陶瓷并不感兴趣,而当我读完研究生,才开始对这座充满烟火气息、走在街上没半天就得换件衣服的城市产生了好奇。回忆起当年脚底所踏的这片土地,脚下踩的——宋代的瓷片,伸手捡的——明代的青花,拿起来看的——民国的物件,随处可见历史遗留的痕迹,这些对我有着很深的触动。在全世界行走一圈后,我又重新回到这里,回到这个用瓷器养活了一座城市的地方,重新拾起家园的感觉。三宝国际陶艺村门口的陶艺墙是三宝村标志性的作品,
2023年06期 v.3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品昌;彭楠恩;
<正>一、我的现代陶艺之路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与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同步。其中,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一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几乎在中国现代陶艺的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陶瓷大学人的身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艺术界发生对传统艺术的大变革,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此时,现代陶艺开始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很多人对现代陶艺有一个误读,认为中国现代陶艺主要是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产生。
2023年06期 v.3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乐耕;毛青;
<正>1985年,我考取施于人先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施老师是一个很有艺术气质的人,他在陶瓷装饰方面,包括对陶瓷艺术的理论探讨,都是很有高度和艺术品位的。我们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学院”“陶瓷大学”)的建设就需要这样的老师。那时候陶瓷学院的研究生很少,就是我和吕品昌等几个人。陶瓷学院陶瓷设计专业有两个班,一个班也就10个人,雕塑班也是10个人左右,本科就这么多人,不像现在发展的规模这么大。
2023年06期 v.3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李莉;毛青;
<正>1988年,我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瓷大学”“陶瓷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陶瓷古彩艺术大家施于人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并不拘泥于设计还是雕塑,施老师是个特别开放的人,他不管我用什么手法来做作品,所以我当时就对创作很感兴趣。陶瓷学院非常好,很开放,研究生都有被派出学习外语的机会。我的外语是在大连外国语学院跟着培训班学习的,考过了公派留学的成绩,100多个人里面的第三名,为我后来读博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还有一个特别好的是西北行和西南行,
2023年06期 v.30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小平;冯都通;
<正>我记得刚到美国大峡谷的时候,那雄伟壮丽的山峦震撼了我。当我那个时候走在纽约的街头,看到鳞次栉比、高耸入云、带有历史感的巨大建筑,我就告诉自己,不要做井底之蛙,只看到井底上面的那一抹蓝天,其实天还很大。当我走完一个阶段,爬到一座山头,发现还有更远、更高的山,就想去爬爬看。站在另一个山头回看这座山,就像在镜子里看自己一样,
2023年06期 v.3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建华;吴爱飞;
<正>我出生于1962年,我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的感觉跟别人不一样。1977年,我进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跟着舅舅刘远长学徒。雕塑瓷厂有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我很幸运,所以,当我在1985年考上陶瓷学院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个熟练掌握雕塑技艺的工人了。想当年,陶瓷学院在我心里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小时候每次去陶瓷学院,都是仰视地看着那些77级、78级的师兄师姐们。我的心里,一直萌发着要考大学的种子,还有想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改变的决心。在雕塑瓷厂工作的八年中,
2023年06期 v.30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洁;
<正>如果说“陶院现象”的得名带给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人被外界肯定的欣喜,那么“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不仅是更加自信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人关于学校历史沿革和育人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学术脉络进行自我梳理的初步呈现。如姚永康先生在回忆中所述,“陶院现象”一词的首次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钱绍武教授对陶瓷学院培养出多位在高校及艺术界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所发出的感慨之言,
2023年06期 v.3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彪;
<正>2023年11月16日,“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开幕。在21世纪以来的所有艺术展览中,像“陶院现象”展这样令人欢欣鼓舞的展览并不多见。它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美术系发展历史的回顾,也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侧影。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说明其不仅具有了显著的文化体现,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影响,同时,它本身具备了鲜明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质。
2023年06期 v.30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乃千;
<正>关于现象的出现,每天都在发生,都有新的变化,但是值得传颂和发扬光大的现象不多,在艺术上称之为现象的更少,“陶院现象”作为一个艺术现象,是历史的必然,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逻辑的现象,它所呈现出的艺术形态和文化特质值得持续跟踪、追溯和记录梳理。因此,在各式各样创作展览活跃的今天,“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格外引人注目。景德镇陶瓷大学通过举办此次展览和研讨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陶院现象”不一样的分量,引起了不同身份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陶院现象”的先生们追忆往昔,
2023年06期 v.30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