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院现象”专栏

  • 周国桢:百年陶瓷大学,在未来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周国桢;吴爱飞;

    <正>景德镇是国际瓷都,在陶瓷项目上应以国际水平来要求,景德镇陶瓷大学也应是世界一流的。千年景德镇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如今的景德镇更是上了一层楼,她不仅保留、发展了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同时还大力推动了“从工艺品走向纯艺术,从民间艺术走向民族艺术”这一超历史的发展。这里就离不开陶瓷大学的巨大贡献,尤其这四十余年来,陶瓷大学无论在培养精英方面还是在陶艺创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023年06期 v.30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恩师尹一鹏

    熊钢如;

    <正>恩师尹一鹏先生于2013年仙逝。我们60级同学毕业五十年后重聚时,大家讲到尹先生都感慨万千,更有同学潸然泪下。我与先生相处之缘大约可分作两段,一段是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读书的四年,另一段则是在雕塑瓷厂与他共事的七年。在陶瓷学院二年级起,尹老师就教授我们素描和雕塑两门课程,直到毕业。我们60级雕塑班只有区区11个同学,而先生只比我们大十几岁,与我们亦师亦友亦兄长。除课堂教学之外,

    2023年06期 v.30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远长:与母校同甘苦、共荣辱的年代

    刘远长 ;吴爱飞;

    <正>我与陶瓷的结缘,从入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开始。而进入陶瓷学院并非我的本意,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老天冥冥之中的特意安排,从此,我走上了陶瓷艺术创作这条道路。因为陶瓷,我的生命变得特别有意义,可以说母校给予了我一切,陶瓷艺术成就了我的一生。

    2023年06期 v.3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永康谈“陶院现象”

    姚永康;

    <正>我说明一下,“陶院现象”是怎样讲起来的。我有两次碰到钱绍武先生:一次是在深圳南山雕塑院,钱先生看见我很高兴,脱口就说:你们(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的教学很成功,出了不少雕塑家,还是全国一流的,包括你在内。他一连点了几个名字。我说:我们教学也不够好、不够成功,也出了不少等外品,等级以外的废品。钱先生谦虚地说:我们也有废品。第二次在北京一个工艺美术会议上,我们又碰到了,他重复上次的话,我静下来发觉他的记忆力是那么的好,名字记得那么熟悉,连我都数不出来。

    2023年06期 v.30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鹏:“陶院现象”是一个起点,一个契机

    曾鹏 ;毛青;

    <正>1978年,我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瓷学院”或“陶瓷大学”)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习惯上称作“78级”。其实当时是没有选择,我的目标是考广州美术学院,根本不知道有一个陶瓷学院。但由于考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落榜,陶瓷学院就把我们落榜生里专业排在第一位的招上来了。被景德镇陶瓷学院录取,我也很高兴。我的老师是谭畅,我从小就很崇拜他,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他比较了解情况,很支持我来读陶瓷学院。

    2023年06期 v.30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见深:回归自然生长的心灵家园

    李见深;张瑾 ;李曼曼;

    <正>1978年读大学的时候,我对景德镇和陶瓷并不感兴趣,而当我读完研究生,才开始对这座充满烟火气息、走在街上没半天就得换件衣服的城市产生了好奇。回忆起当年脚底所踏的这片土地,脚下踩的——宋代的瓷片,伸手捡的——明代的青花,拿起来看的——民国的物件,随处可见历史遗留的痕迹,这些对我有着很深的触动。在全世界行走一圈后,我又重新回到这里,回到这个用瓷器养活了一座城市的地方,重新拾起家园的感觉。三宝国际陶艺村门口的陶艺墙是三宝村标志性的作品,

    2023年06期 v.3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品昌:远望与回归——“陶院现象”谈

    吕品昌;彭楠恩;

    <正>一、我的现代陶艺之路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与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同步。其中,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一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几乎在中国现代陶艺的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陶瓷大学人的身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艺术界发生对传统艺术的大变革,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此时,现代陶艺开始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很多人对现代陶艺有一个误读,认为中国现代陶艺主要是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产生。

    2023年06期 v.3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乐耕:以陶瓷艺术打造诗意的栖居

    朱乐耕;毛青;

    <正>1985年,我考取施于人先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施老师是一个很有艺术气质的人,他在陶瓷装饰方面,包括对陶瓷艺术的理论探讨,都是很有高度和艺术品位的。我们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学院”“陶瓷大学”)的建设就需要这样的老师。那时候陶瓷学院的研究生很少,就是我和吕品昌等几个人。陶瓷学院陶瓷设计专业有两个班,一个班也就10个人,雕塑班也是10个人左右,本科就这么多人,不像现在发展的规模这么大。

    2023年06期 v.3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李莉:从陶艺创作到理论研究的转场

    方李莉;毛青;

    <正>1988年,我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瓷大学”“陶瓷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陶瓷古彩艺术大家施于人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并不拘泥于设计还是雕塑,施老师是个特别开放的人,他不管我用什么手法来做作品,所以我当时就对创作很感兴趣。陶瓷学院非常好,很开放,研究生都有被派出学习外语的机会。我的外语是在大连外国语学院跟着培训班学习的,考过了公派留学的成绩,100多个人里面的第三名,为我后来读博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还有一个特别好的是西北行和西南行,

    2023年06期 v.30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小平:“陶院现象”是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信念

    罗小平;冯都通;

    <正>我记得刚到美国大峡谷的时候,那雄伟壮丽的山峦震撼了我。当我那个时候走在纽约的街头,看到鳞次栉比、高耸入云、带有历史感的巨大建筑,我就告诉自己,不要做井底之蛙,只看到井底上面的那一抹蓝天,其实天还很大。当我走完一个阶段,爬到一座山头,发现还有更远、更高的山,就想去爬爬看。站在另一个山头回看这座山,就像在镜子里看自己一样,

    2023年06期 v.3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建华:在陶瓷学院,教过我的老师都很牛

    刘建华;吴爱飞;

    <正>我出生于1962年,我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的感觉跟别人不一样。1977年,我进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跟着舅舅刘远长学徒。雕塑瓷厂有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我很幸运,所以,当我在1985年考上陶瓷学院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个熟练掌握雕塑技艺的工人了。想当年,陶瓷学院在我心里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小时候每次去陶瓷学院,都是仰视地看着那些77级、78级的师兄师姐们。我的心里,一直萌发着要考大学的种子,还有想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改变的决心。在雕塑瓷厂工作的八年中,

    2023年06期 v.30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手艺、精神联结:“陶院现象”展中的学术脉络

    林洁;

    <正>如果说“陶院现象”的得名带给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人被外界肯定的欣喜,那么“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不仅是更加自信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人关于学校历史沿革和育人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学术脉络进行自我梳理的初步呈现。如姚永康先生在回忆中所述,“陶院现象”一词的首次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钱绍武教授对陶瓷学院培养出多位在高校及艺术界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所发出的感慨之言,

    2023年06期 v.3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述评

    齐彪;

    <正>2023年11月16日,“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开幕。在21世纪以来的所有艺术展览中,像“陶院现象”展这样令人欢欣鼓舞的展览并不多见。它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美术系发展历史的回顾,也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侧影。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说明其不仅具有了显著的文化体现,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影响,同时,它本身具备了鲜明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质。

    2023年06期 v.30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陶院现象”——独特的招生简章

    范乃千;

    <正>关于现象的出现,每天都在发生,都有新的变化,但是值得传颂和发扬光大的现象不多,在艺术上称之为现象的更少,“陶院现象”作为一个艺术现象,是历史的必然,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逻辑的现象,它所呈现出的艺术形态和文化特质值得持续跟踪、追溯和记录梳理。因此,在各式各样创作展览活跃的今天,“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格外引人注目。景德镇陶瓷大学通过举办此次展览和研讨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陶院现象”不一样的分量,引起了不同身份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陶院现象”的先生们追忆往昔,

    2023年06期 v.30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陶瓷艺术批评

  • “大艺术家”与手艺人之辩——再谈“珠山八友”及瓷画

    钟莲生;

    <正>前些天,看到阿敏姑娘(《阿敏谈艺录》)大谈“珠山八友瓷画拍卖神话”短视频,不禁愕然。以前也看过这姑娘的一些视频,那鞭挞画坛评论界无底线的吹捧,痛斥一些画家自我吹嘘到寡廉鲜耻的那股勇气和批判精神,值得称道。但此次对“珠山八友”的评论,却是荒腔走板了!陶瓷艺术领域,是一个你完全陌生的领域。你以为,站在一个“大码头”上,看“小码头”的动态,就能一目了然?你以为,站在国画大军团的视角,看小小的陶瓷艺术圈,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仅凭感觉和道听途说,就能直达要害?

    2023年06期 v.3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春·风华——肖静媚、李文斋陶艺双人展

    吕金泉;

    <正>陶瓷是日常生活中大众接触得最多的材料,日常生活中的碗、盘、杯、碟等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器物,还有那些居室空间中的瓶瓶罐罐等,所有这些都是陶瓷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陶瓷融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陶瓷。随着对陶瓷材料的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艺术和工艺属性不断被演绎,陶瓷艺术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为大众所熟知,并在当代艺术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陶艺是指以陶瓷为媒介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集艺术和工艺于一体,而且因艺术表达和工艺的不同而变化万千。近些年,在广大艺术家们的广泛参与下,

    2023年06期 v.30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界·前沿·合作:中国式感官语言与空间表达

    李玥;

    <正>2023年7月31日上午,“中国式感官语言与空间表达(表演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举行。“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是系列学术研讨会的第一场,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承办。本次展览是由著名陶艺家朱乐耕领衔的系列作品展,展览的最大特点是注重理论先行。尽管展览中有朱乐耕教授早期以及中后期的系列作品展出,

    2023年06期 v.30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陶瓷美术

  • 陶瓷材料的当代意向表达

    钞子伟;钞子艺;

    意象表达可见于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包括各地宗教性的石刻艺术,无论接受过多少外来文化影响,在经过中国的工匠或艺术家的创作后,总能让我们体味到东方意味。它或是具有一类特殊的线性美感,或是充满着一种混元的气态。这其中,意象艺术受中国书画艺术影响较深。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气韵生动”都强调与自然相通的传神趣味,并注重通过创作过程而达到心灵的神会,而非对自然的再现。荆浩所谓的“筋肉骨气”在线条中注入生命形式,强调的是线条的品格。这些都为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提供了东方文化的形式基础与精神气韵。

    2023年06期 v.30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陶胎漆器研究

    姜海明;张振中;

    陶胎漆器是兼收陶瓷与大漆两者优势后的产物,其作为明器起始,经历过历史的兴衰,在当代人们多元的消费观以及复兴手工艺的背景下,重回人们的视野。本文梳理了陶胎漆器的历史脉络,简述了漆陶工艺的历史渊源,并分析了漆与陶瓷结合的条件与优势。根据实用、美观、工艺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胎体设计,依照设计与生产的具体情况选择成型方式。通过不同的胎体处理方式,增加漆与胎体的附着力。归纳了陶胎漆器的装饰类型、风格及原则,并以作品为例,阐述了相关工艺在实际创作中的装饰应用。漆与陶瓷结合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特性,互为表里,意义非凡。未来,在立体的“漆陶塑”与平面的“嵌陶漆画”等方向仍有很多探索的空间。

    2023年06期 v.30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花釉里红复烧工艺技艺初探

    黄维珊;

    本文介绍了青花釉里红的历史发展、复烧工艺的烧制技术和创作过程。青花釉里红复烧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窑变效果的陶瓷装饰技法,通过在高温气窑、柴窑中进行二次裸烧,创造出开片、结晶、流淌纹、晕散、哑光或润光等丰富多彩的窑变效果。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裸烧的过程中运用特定的温度和气氛,以促使釉面产生多变的色彩和纹理。青花釉里红复烧工艺是在传统青花釉里红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开创了高温气窑叠加柴窑二次裸烧的新工艺,形成了青花釉里红的一个新品类,使工艺和绘画融为一体。

    2023年06期 v.3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紫砂壶的线条艺术之美

    陈忠庆;

    紫砂壶造型变化多样,即使是简单的光素器,也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称,是什么让紫砂壶呈现出如此千变万化的形态呢?毫无疑问,就是线条艺术。紫砂壶由直线和曲线完美的组合而成,不同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美感,曲线、直线、长短线、波形线、螺旋线、虚线、实线等等,线条的不同组合变化使紫砂壶具有了形态各异的造型,给人以千变万化的审美效果,或刚劲或温润或质朴或清秀。人们常说一壶如一人,其实更贴切地说应该是“线如其人”,线条是紫砂壶的基础,是制壶艺人最基本的艺术表达,不同的线条给人以或利落或柔和或淳朴等审美印象,更是情感印象。制壶艺人通过线条的变化打造出紫砂壶丰富的造型表现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多空间地展现出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这也是中式美学的精髓所在。点动生线、线动生面,总在似有似无之间,一曲一弯,亦真亦幻,定格一个美丽瞬间,汇聚了故事,汇聚了情感,条条轨迹皆有悲欢。

    2023年06期 v.30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国外陶艺研究

  • 陶瓷艺术与人工智能

    菲尔·里德;彭楠恩;

    <正>陶瓷艺术与人工智能,随着技术模拟的发展而产生了自然的融合。陶瓷艺术的创作至少包含两个方面:意识,囊括了制作的形式和过程,如拉坯、雕刻或制模;潜意识/无意识,涉及表面装饰,如上釉、绘画和装饰。目前,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3D建模程序来进行陶瓷造型的制作和设计,但这只不过是有意识的模拟,任何人都能通过这种方式制作陶瓷,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看到这些机器在工作,充其量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视觉观察。但由于人工智能在原创性、创造力和美学方面的局限性,它的装饰、绘画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23年06期 v.30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古希腊彩绘陶瓶的体育精神与审美视角

    吴立君;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希腊彩绘陶瓶中体现的体育精神和审美视角,回顾了古希腊彩绘陶瓶艺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主要特征,深入解读了这些艺术作品展现的体育美学精神,为挖掘、传承及发展古希腊陶瓷艺术精神提供参考。在当前多元化、精神生命丰富的社会环境中,对古希腊彩绘陶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弘扬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精神,而且对于提升人的审美视野和现代陶瓷艺术创新具有实践意义。

    2023年06期 v.30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议后现代主义陶瓷设计的革新理念与范式价值

    张红霞;芦佳利;

    文章研究了后现代主义陶瓷设计的起源及其发展,归纳出后现代主义陶瓷的五种主要类型,即波普陶瓷、反功能理性主义陶瓷、后现代折衷主义陶瓷、后现代象征主义陶瓷和后工业化实验陶瓷。通过分析代表性作品,探讨了其各自的革新设计理念和特点。文章还分析了后现代主义陶瓷带来之全新的陶瓷设计新范式,即引入多元、开放、包容、平等的新设计理念,开拓出全新的审美范式和新感觉结构,并强化了陶瓷设计的反思性、实验性和哲思性。

    2023年06期 v.30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陶瓷主题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以日本爱知县陶瓷美术馆为例

    吴艳;

    陶瓷主题博物馆是指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1年度博物馆目录,不同层级陶瓷主题博物馆总数超过100座。此类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如何开展教育活动以完成知识传播及公共教育这一普遍问题。日本陶瓷主题博物馆多依托地方特色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的教育活动,爱知县陶瓷美术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在对中日两国陶瓷主题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规模、形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以爱知县陶瓷美术馆为代表的陶瓷主题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路径及特点,以求为当下国内陶瓷主题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2023年06期 v.30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陶瓷设计

  • 民窑崛起——德化窑日用陶瓷的设计变迁

    徐骁琪;程永胜;

    德化窑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窑,德化是沿海地区古代外销瓷重要的产地之一。由于德化窑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历程与官窑有巨大的差别,德化窑的日用陶瓷产品极具地域特征。因此,在对德化窑进行研究时,不能单一地同其他窑口做横向对比。本文以历时性视角,基于德化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梳理德化窑日用陶瓷的设计变迁、演变规律和变迁原因,总结德化窑器物设计演变和历史文化因素之间的关联,从而阐述德化窑日用陶瓷从如日方升到光辉夺目的发展历程。

    2023年06期 v.30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陶瓷文化景观重塑与模块化设计的实践研究

    辛凤;王奕钧;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现象结合发展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将范围扩大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重塑是对文化景观进行重新的构建、设计和塑造,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文章旨在在文化景观日益受到重视的环境下,研究实现陶瓷文化展示空间模块化的有效途径。分析当前我国陶瓷文化景观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模块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对陶瓷文化景观重塑提出方案,研究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下的陶瓷文化景观设计实践,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2023年06期 v.30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场景人物题材康熙五彩瓷的构图设计研究

    赵文达;汪念;

    五彩瓷色彩明艳、构图巧妙,历经明代不同时期发展,于清康熙时期达到巅峰。结合摄影学、设计学、装裱艺术等相关理论,研究大场景人物题材康熙五彩瓷的构图。以“五彩”命名为切入点,以绘画和装饰分类。研究发现,陶瓷五彩具有“团组——椭圆形”“综合”“环绕——孑立式”“主次搭配”等不同类型。大场景人物题材康熙五彩瓷巧妙之处在于根据绘画和装饰的条件,灵活表达,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2023年06期 v.3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陶瓷史论

  • 河南舞阳贾湖彩陶艺术特色与发展现状研究

    杨茂成;

    贾湖彩陶是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乃至漯河地区瞩目的文化特产之一,也是20世纪我国百项考古发现之一。据考古界认定,其距今约有9000年历史,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历史底蕴。贾湖彩陶不仅拥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作为研究原始陶器的范本,有着启示的作用。不同于其他备受关注的陶瓷产区,生产制作贾湖彩陶的附近区域因各种因素难以持续发展,其刻绘工艺更是面临传承的难题。故笔者将从贾湖彩陶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发展现状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贾湖彩陶发展探索一条新出路。

    2023年06期 v.3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盈”字款瓷器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李楠;

    1998年,黑石号沉船中出土了大量瓷器,其中,一件带“盈”字款绿釉花口碗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出土“盈”字款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盈”字款瓷器除了在西安、邢台和内丘出土,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盈”字款瓷器进贡时间在中晚唐之际;“盈”字款瓷器不仅在邢窑生产,山西地区的泽州窑也生产;“百宝大盈库”设置于玄宗至懿宗时期;“盈”字款瓷器的含义与“百宝大盈库”有关,但具体的关系仍然有待研究。

    2023年06期 v.30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希冀与坚守:唐代长沙窑“雁纹壶”研究

    胡芬;

    长沙窑的“雁纹壶”是长沙窑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雁纹壶”的工艺特征、纹饰特征以及文化内涵,揭示“雁纹壶”在唐代中晚期盛行的原因。“南北相融”的釉下彩绘技术是“雁纹壶”在当时大量产生的物质前提。而“雁纹壶”上所营造的“衡阳雁”意象,以及其在当时婚庆礼仪中的吉祥寓意,则为其盛行提供了实际可能。

    2023年06期 v.30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代造物审美观下的陶楼艺术研究

    方修元;

    汉代以来,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文化发展开始步入高峰期,在古代楼阁式建筑方面更可谓是取得了飞跃发展。陶楼作为汉代时期的一种宗教礼仪性器物,其产品的设计形制、质料工艺选择和设计制作的尺度要求等特点均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变迁过程和与其他宗教墓葬信仰演化更替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汉代陶楼是作为一种古代现实建筑中形制、技术等特点的镜像,本文通过汉代造物的审美观以及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对汉代陶楼的造型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

    2023年06期 v.30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陶瓷文化

  • 遗产廊道视角下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开发与再利用策略

    董翠;和嘉蓉;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设立,为如何利用景德镇瓷业相关的历史性城市景观遗产提出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遗产廊道的概念与内涵出发,针对景德镇历史性城市景观遗产断层式破坏及隔断性保护的问题,从价值引领、绿色廊道构建、空间组织、建筑场所更新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助力“试验区”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2023年06期 v.30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现状、问题和对策:对景德镇传统青花瓷非遗保护的思考

    朱明清;

    青花瓷是景德镇的历史名瓷,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在过去十多年里,该项目通过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建设、传承宣传等保护措施的系列落实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同时在普查确认、建档保护、传承机制建设、科研投入等多个环节仍存有不少问题,因此需要探讨优化青花瓷非遗保护的对策、建议。

    2023年06期 v.30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艺术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之初探

    施艳萍;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复兴需求的提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教育功能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博物馆馆藏艺术品在教育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提供有益建议。教育功能作为艺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体现了博物馆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重要方面。在当今社会,实现馆藏艺术品的美育功能已成为艺术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2023年06期 v.3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艺术家茶座

  • 嵇锡贵:从“7501”主席瓷到“G20峰会”国宴瓷的心路历程

    彭楠恩;

    <正>【按】嵇锡贵,1941年生于浙江湖州;196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曾任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釉下彩组负责人;“7501”主席瓷主创人员之一;“G20峰会”国宴瓷装饰设计者;1996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嵇老师您好!您在江西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过,也是著名的“7501”(中南海用瓷)的设计、研制与生产的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对您进行专访!您能谈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习经历吗?

    2023年06期 v.30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陶瓷工业》“陶瓷艺术研究”专刊征稿

    <正>《中国陶瓷工业》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一本陶瓷类综合期刊,创刊至今30余年,有着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为适应陶瓷艺术学科新的发展需要和更好地促进我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传播与交流,期刊编委会决定自2022年下半年始,有规划地对《中国陶瓷工业》(双月刊)进行内容调整,开辟“陶瓷艺术研究”专刊(2022年第4期8月号首刊),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一本具有当代性、前沿性、学术性并兼顾国际性和民族性的陶瓷艺术研究专门期刊。

    2023年06期 v.30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沉思罗汉》

    曾龙生;

    <正>~~

    2023年06期 v.30 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