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青;
湾漳墓出土陶塑数量惊人,种类丰富,制作技艺精湛,形象塑造生动,可谓北朝造像技艺之杰作。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艺术史分析与文献考证方法,从“空间—符号—文化”三维视角解读湾漳墓陶塑的艺术风格及其时代语境。湾漳墓陶塑以胡风雄健与汉韵清秀的双重造型语言、多元装饰符号的杂糅性表达以及多层次空间叙事,构建了兼具现实镜像与天国想象的复合墓葬空间,反映出北朝时期鲜卑族、汉族等民族交融,佛教、萨满教等宗教互动的盛况。
2025年02期 v.32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邢琳;黄冬;
重新释读考古材料在学术研究中颇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汉墓出土的绿釉陶器,确证其不仅反映了汉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墓葬的分区、分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025年02期 v.32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汪永平;潘婷;
本文以清代景德镇窑饮食器为研究对象,以清代景德镇瓷器的对外贸易为导向,通过采用文献梳理和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清代景德镇饮食器不仅对欧洲社会的饮食方式、审美以及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为欧洲社会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媒介。
2025年02期 v.3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吕子青;
“商山四皓”在《史记》记载后经过历代演绎成为母题,并在历代的绘画上得以呈现。明清时期“商山四皓”图像在陶瓷载体上得到广泛传播,陶瓷绘画以版画为粉本,结合青花、红绿彩等,将四皓形象定格于笔筒、瓷碗等文房及日用器物之上。本文将从“商山四皓”母题溯源、陶瓷上“商山四皓”图像的文化功能两个方面探索该母题在陶瓷载体上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2025年02期 v.32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蔡狄颖;
传统工艺常因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和文化风尚的紧密联结,而被学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蕴含的现代性价值与潜力。本文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元代卵白釉瓷器这一地域手工艺品的独特文化资本构成,具体包括其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客观化资本、工匠技艺与知识传承的具身化资本,以及社会认可与制度保障的制度化资本。通过这一多维度分析,旨在揭示枢府瓷不仅承载着普遍被认知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更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启发当代文化创新方面展现出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此研究不仅为理解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转型与价值重构提供了新视角,也强调了地域手工艺在全球文化景观中维护文化多元性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5年02期 v.32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彭楠恩;
近年来,景德镇形成了诸多深度融合传统制瓷生态的艺术区,基本可分为生产地演化、自然村演化及政府机构设立三大类型。随着艺术区的产业发展日益丰富,内部结构也愈发复杂,其形成机制与创作生态现状,对于把握艺术区模式带来的优势以促进现代陶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艺术区中现代陶艺与本地传统制瓷生态的融合现象,主要表现为创作群体的协同与创作品别的多元化,这充分体现了景德镇艺术区模式的独特性和其对现代陶艺发展的助推与影响,同时为传统手工艺城市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2期 v.32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徐望;
“老厂”作为景德镇手工制瓷的重要基地,既是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空间,亦是当代年轻人陶瓷创业的摇篮。在市场化改革、产业升级政策与城市更新的多重张力下,老厂长期处于动态变迁之中。然而,景德镇文旅热潮似乎并未激活其内生动力,反因局部拆迁导致生产空间碎片化、文化生态断裂,传统手工业社群面临“去根化”危机。本文以老厂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方法,追溯其手工制瓷几个阶段的转型,剖析不同时期手工制瓷的技艺实践、价值体系及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逻辑。试图揭示:“老厂文化”的本质是以“流动的在地性”为核心的手工业生态,通过代际记忆维系技艺认同,并在与全球化、数字化的碰撞中持续重构自身意义。当前老厂的困境,实质是传统手工业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发展”二元悖论的缩影。
2025年02期 v.32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包伟;胡嘉慧;
本文综合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广泛收集资料并开展深入研究,聚焦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并探讨其文化互动现象。首先,将所收集资料进行梳理,论述了湘湖镇“景漂”的特点;其次,分析了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的四种类型,分别为“设计及生产型”“培训及驻场型”“展览型”“综合型”;最后,从文化互动的视角论述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与本地文化、异地文化、高校学术文化的共生融合。
2025年02期 v.3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孟繁朴;
陶瓷雕塑作为陶瓷媒介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其肇始便与叙事文本关系密切。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陶瓷雕塑有着良好的美观性和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民国时期作为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重要的过渡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流行时尚、社会风气、思想文化上均与明清时期有鲜明的变化,并在陶瓷雕塑中有着具体的呈现。本文通过阐释民国时期陶瓷雕塑的叙事来源、叙事特征,探索此时陶瓷雕塑叙事文本的发展与深层内涵。
2025年02期 v.32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陈以勤;
“塑痕”是艺术家通过手、工具或其他材料媒介保留在泥土上最直接、珍贵的塑造印记。塑痕的产生是艺术家对材料、技术、文化、审美等要素综合把握的体现。本文将深入探究陶塑艺术中的塑痕,分析其在陶塑艺术中的具体应用表现、产生原因以及所包含的深刻内蕴。通过塑痕这一切入点,由点到面地思考陶塑艺术创作中关于材料语言、表现手法、审美路径等一系列问题。
2025年02期 v.3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马浩;
在陶瓷艺术设计领域,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对陶瓷艺术设计的理解和实践。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介入并不意味着它会取代传统的工艺,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到传统手工艺,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2025年02期 v.3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叶昵蘋;
消费主义浪潮下的景德镇陶瓷市集,正经历文化通胀与价值重构的辩证博弈。本文基于“文化菱形”理论,探讨景德镇旅游热度对市集产品与创作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从艺术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揭示旅游热度如何与艺术市集发生关联。艺术市集已不仅仅与艺术、市场有关,更呈现了社会总体的结构特征、内在肌理乃至精神气质。艺术市场的动态、趋势和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状态。因此,对市集的研究具备超乎审美范畴的范式意义。
2025年02期 v.3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