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心悦;李林桧;包义;徐志坚;李家科;
以钾长石、石英、漂洗黏土等为主要原料,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坯体增强剂,通过正交实验法制备日用陶瓷坯体。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原生黏土、Al_2O_3粉体添加量对坯体白度、烧成收缩、吸水率和高温抗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坯体配方组成为:钾长石22.8 wt.%、石英27.2 wt.%、漂洗黏土50 wt.%、Al_2O_3外加量8 wt.%,在烧成温度1300℃、保温30 min条件下,所制备试样白度为86.4、烧成收缩为6.5%、吸水率为0.4%、塑性形变指数为1.45×10~(–6) mm~(–1),比未添加Al_2O_3坯体的塑性指数降低17.1%,所研制坯体在日用陶瓷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2025年01期 v.3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宇琪;张茂林;熊露;陈灿宇;
为揭示宋代岳州窑黑釉瓷、青釉瓷的原料配方,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宋代岳州百梅窑址和乌龙嘴窑址出土的42件陶瓷标本进行了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岳州窑胎体元素组成具有我国南方瓷器“高硅低铝”的典型特征,其中,百梅窑址和乌龙嘴窑址在烧造黑瓷和青瓷时虽都是使用沉积黏土,但不同窑口取土点不一样,同一窑口生产黑瓷和青瓷的胎体原料也有所差异。岳州窑青瓷与黑瓷皆属钙釉,釉中的主要熔剂为CaO,应是由于引入了草木灰类原料且百梅窑址CaO含量整体高于乌龙嘴窑址,P_2O_5、MnO的总含量也略高于乌龙嘴,说明百梅窑址所用的草木灰含量比乌龙嘴窑址多。岳州窑黑釉中Fe_2O_3含量较高,应是在配方中引入了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原料。百梅窑址青釉中Fe_2O_3含量较乌龙嘴窑址低,导致其釉面颜色更浅。
2025年01期 v.32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苏梓珩;陈国玉;汪大海;包启富;
雷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兴于宋代,盛于元代,到明代停烧,时间长达一千年,是国内陶瓷史上延续时间较长的瓷窑之一。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膨胀仪(DIL)对宋元时期雷州窑青黄釉瓷器样品进行了科学系统分析,分析了雷州窑青黄釉瓷的胎釉组成、烧成温度和显微结构,以揭示雷州窑陶瓷生产的工艺技术特征。文章不仅弥补了对雷州窑工艺技术研究的不足,也为更全面了解宋元时期雷州窑陶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32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干平;吴海峰;
釉中气泡的生成、长大、上升和排出周而复始、交错进行,却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贯穿于陶瓷烧制的整个过程。文章就上述四个环节分别进行了阐述,其中重点对气泡的长大、缩小及消失的现象、过程和原理展开详细分析和研究。根据气体存在的状态建立三个模型,分别阐述釉熔体气泡与气泡之间、气泡和坯熔体气泡之间,以及釉熔体气泡与窑内气体之间由于压力分布不均,使得气体分子在不同空间进行扩散和移动,从而引起气泡的长大、缩小以及消失。根据实际存在的各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全面地诠释了气泡的长大、缩小以及消失的现象。
2025年01期 v.3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