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批评

  • 光影中的陶瓷文化之旅

    谭红宇;

    <正>一、缘起我自幼与泥土为伴,童年时跟随父亲到各大陶瓷产区考察和创作的经历,使陶瓷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埋于我个人的成长中。成年后,和父亲一样,我成为一名陶艺家和陶瓷专业教师,这似乎被视为两代人学术传承的一次回响。的确,“陶艺表达”多年来一直编织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作为一种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媒介,陶瓷还启迪了我们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我而言,前三十五年沉迷于个人创作,及至近十六年醉心于陶瓷文化的影像记录,两种经验的交织融合,成为我专业生涯里最重要的篇章。

    2025年02期 v.3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滔陶心语——有感于吕金泉新著《埏埴之语》

    宋伟光;

    <正>《埏埴之语》是一部关于陶瓷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著作,集合了吕金泉20余年来对陶瓷艺术研究的认识、思考,是他深耕于艺术土壤中所收获的理论成果。全书由陶瓷艺术思想篇、陶瓷艺术实践篇、陶瓷艺术评论篇三大篇章构成。开篇《重要的是思想》拉开了本专著的序幕。文中指出:“就陶瓷艺术的发展而言,技术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蕴含于器物中的思想。”这一观点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著作中,如《论陶瓷的技术与艺术》《现代陶艺的误区》《端庄与隽永——也谈陶瓷造型的精神》等文论便是吕金泉“思想篇”的集中体现。

    2025年02期 v.32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泛家居”背景下2024石湾陶塑国外陶艺家访谈纪要与思考

    罗志华;徐结根;

    <正>2024第八届中国陶瓷创意周以“无界无限”为主题方向,基于“城市无界、文化无界,跨界融合、精彩无限”的考虑,致力打造多业态的“美陶经济”生态链、高格调的“美陶城市”生活圈。本次活动引入了“泛家居”的概念,联合佛山科技创新、产业最大化、市场多元化,让佛山禅城成为泛家居产业的时尚风尚标。本届2024“石湾杯”青年陶塑与建陶艺术国际展是在保留原有陶瓷旧厂房历史韵味的基础上,将其升级改造为展示多元艺术成长的具有空间美学的展览。在石湾本土文化地域中,追问陶塑、建陶如何多元表达。此赛事也是大湾区框架下,佛山石湾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体现。

    2025年02期 v.32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老厂史话——对话陶艺家卢保

    王辰;

    <正>【按】卢保,1968年生于安徽淮南,自由艺术家。1994年本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课业教师,安徽省设计艺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工艺美术保护促进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景德镇“衔泥陶艺”工作室主持人。

    2025年02期 v.3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当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与艺术批评——关于钟莲生教授《给中国陶瓷界的一封公开信》的解读

    齐彪;

    距离钟莲生教授写《给中国陶瓷界的一封公开信》已过去五六年之久,但其所引发的争论与思考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息。而且,其思想观点的阐述在激动的情绪和不当的言辞遮蔽之下更加显得不甚明晰,加之被一些无知无畏之辈的曲解与跟风,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误解与影响。使得原本正常的学术争论,演化成为一场个人的纷争,实非双方之本意。本文尝试从客观的角度,对此“公开信”进行多方位解读,旨在还原其基本所指与精神内涵,以正当今陶瓷艺术批评之浩气、学术争论之清明。

    2025年02期 v.32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博士专栏

  • 北朝“湾漳墓”陶塑研究

    毛青;

    湾漳墓出土陶塑数量惊人,种类丰富,制作技艺精湛,形象塑造生动,可谓北朝造像技艺之杰作。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艺术史分析与文献考证方法,从“空间—符号—文化”三维视角解读湾漳墓陶塑的艺术风格及其时代语境。湾漳墓陶塑以胡风雄健与汉韵清秀的双重造型语言、多元装饰符号的杂糅性表达以及多层次空间叙事,构建了兼具现实镜像与天国想象的复合墓葬空间,反映出北朝时期鲜卑族、汉族等民族交融,佛教、萨满教等宗教互动的盛况。

    2025年02期 v.32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重读《文物工作资料》汉墓考古材料——兼论铅绿釉陶在汉墓断代中的作用

    邢琳;黄冬;

    重新释读考古材料在学术研究中颇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汉墓出土的绿釉陶器,确证其不仅反映了汉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墓葬的分区、分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025年02期 v.32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清代景德镇外销瓷饮食器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

    汪永平;潘婷;

    本文以清代景德镇窑饮食器为研究对象,以清代景德镇瓷器的对外贸易为导向,通过采用文献梳理和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清代景德镇饮食器不仅对欧洲社会的饮食方式、审美以及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为欧洲社会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媒介。

    2025年02期 v.3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商山四皓”图像在陶瓷载体上的文化功能

    吕子青;

    “商山四皓”在《史记》记载后经过历代演绎成为母题,并在历代的绘画上得以呈现。明清时期“商山四皓”图像在陶瓷载体上得到广泛传播,陶瓷绘画以版画为粉本,结合青花、红绿彩等,将四皓形象定格于笔筒、瓷碗等文房及日用器物之上。本文将从“商山四皓”母题溯源、陶瓷上“商山四皓”图像的文化功能两个方面探索该母题在陶瓷载体上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2025年02期 v.32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地域工艺与文化多样性分析:卵白釉瓷与文化资本流动

    蔡狄颖;

    传统工艺常因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和文化风尚的紧密联结,而被学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蕴含的现代性价值与潜力。本文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元代卵白釉瓷器这一地域手工艺品的独特文化资本构成,具体包括其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客观化资本、工匠技艺与知识传承的具身化资本,以及社会认可与制度保障的制度化资本。通过这一多维度分析,旨在揭示枢府瓷不仅承载着普遍被认知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更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启发当代文化创新方面展现出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此研究不仅为理解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转型与价值重构提供了新视角,也强调了地域手工艺在全球文化景观中维护文化多元性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5年02期 v.32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刍议景德镇艺术区模式下的陶艺创作生态

    彭楠恩;

    近年来,景德镇形成了诸多深度融合传统制瓷生态的艺术区,基本可分为生产地演化、自然村演化及政府机构设立三大类型。随着艺术区的产业发展日益丰富,内部结构也愈发复杂,其形成机制与创作生态现状,对于把握艺术区模式带来的优势以促进现代陶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艺术区中现代陶艺与本地传统制瓷生态的融合现象,主要表现为创作群体的协同与创作品别的多元化,这充分体现了景德镇艺术区模式的独特性和其对现代陶艺发展的助推与影响,同时为传统手工艺城市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2期 v.32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手工制瓷的记忆与价值——以景德镇老厂为例

    徐望;

    “老厂”作为景德镇手工制瓷的重要基地,既是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空间,亦是当代年轻人陶瓷创业的摇篮。在市场化改革、产业升级政策与城市更新的多重张力下,老厂长期处于动态变迁之中。然而,景德镇文旅热潮似乎并未激活其内生动力,反因局部拆迁导致生产空间碎片化、文化生态断裂,传统手工业社群面临“去根化”危机。本文以老厂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方法,追溯其手工制瓷几个阶段的转型,剖析不同时期手工制瓷的技艺实践、价值体系及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逻辑。试图揭示:“老厂文化”的本质是以“流动的在地性”为核心的手工业生态,通过代际记忆维系技艺认同,并在与全球化、数字化的碰撞中持续重构自身意义。当前老厂的困境,实质是传统手工业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发展”二元悖论的缩影。

    2025年02期 v.32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及其文化互动研究

    包伟;胡嘉慧;

    本文综合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广泛收集资料并开展深入研究,聚焦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并探讨其文化互动现象。首先,将所收集资料进行梳理,论述了湘湖镇“景漂”的特点;其次,分析了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的四种类型,分别为“设计及生产型”“培训及驻场型”“展览型”“综合型”;最后,从文化互动的视角论述湘湖镇“景漂”陶艺工作室与本地文化、异地文化、高校学术文化的共生融合。

    2025年02期 v.3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民国时期陶瓷雕塑中的叙事特征研究

    孟繁朴;

    陶瓷雕塑作为陶瓷媒介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其肇始便与叙事文本关系密切。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陶瓷雕塑有着良好的美观性和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民国时期作为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重要的过渡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流行时尚、社会风气、思想文化上均与明清时期有鲜明的变化,并在陶瓷雕塑中有着具体的呈现。本文通过阐释民国时期陶瓷雕塑的叙事来源、叙事特征,探索此时陶瓷雕塑叙事文本的发展与深层内涵。

    2025年02期 v.32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入泥三分——陶塑艺术创作中的塑痕研究

    陈以勤;

    “塑痕”是艺术家通过手、工具或其他材料媒介保留在泥土上最直接、珍贵的塑造印记。塑痕的产生是艺术家对材料、技术、文化、审美等要素综合把握的体现。本文将深入探究陶塑艺术中的塑痕,分析其在陶塑艺术中的具体应用表现、产生原因以及所包含的深刻内蕴。通过塑痕这一切入点,由点到面地思考陶塑艺术创作中关于材料语言、表现手法、审美路径等一系列问题。

    2025年02期 v.3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谈人工智能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影响

    马浩;

    在陶瓷艺术设计领域,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已经开始改变我们对陶瓷艺术设计的理解和实践。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介入并不意味着它会取代传统的工艺,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到传统手工艺,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2025年02期 v.3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文化通胀OR价值重构?——消费主义浪潮中景德镇陶瓷市集的嬗变

    叶昵蘋;

    消费主义浪潮下的景德镇陶瓷市集,正经历文化通胀与价值重构的辩证博弈。本文基于“文化菱形”理论,探讨景德镇旅游热度对市集产品与创作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从艺术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揭示旅游热度如何与艺术市集发生关联。艺术市集已不仅仅与艺术、市场有关,更呈现了社会总体的结构特征、内在肌理乃至精神气质。艺术市场的动态、趋势和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状态。因此,对市集的研究具备超乎审美范畴的范式意义。

    2025年02期 v.3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陶瓷美术

  • “重复的力量”——单一形体的重组在陶艺装置作品中的应用

    陈文辉;

    重复作为形式美法则中韵律与节奏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些现代陶艺作品中经常出现,并在陶艺装置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试从对陶艺装置作品中“点的集聚”“线的交织”“面的想象”三个方面的分析,探究重复的表现形式在陶艺装置作品中的应用及其形式美、秩序美和力量感的表现。

    2025年02期 v.32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从“意境说”看浅绛彩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杨乐文;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民初出现的浅绛彩瓷画集“诗、书、画”为一体,以其独特的文人画气质进入人们的视野,为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浅绛彩瓷画借鉴了中国浅绛山水的绘画技法和写意画风,这种绘瓷方式使得陶瓷装饰突破了传统形式,为近代陶瓷绘画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旨在从“意境说”的角度解读浅绛彩瓷画,探讨其中蕴含的意境美学。

    2025年02期 v.32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五联罐与“联罐型”须惠器对比研究

    丁一超;丁一君;

    日本古坟时代的一种须惠器具有联体特征,为方便表述,笔者暂称其为“联罐型”须惠器。这类须惠器与汉代五联罐之间似乎存在某种亲缘关系。五联罐的独特外观是制作者有意要划清此岸与彼岸的界限,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可以理解其中深意。本文旨在分析日本“联罐型”须惠器与我国五联罐的异同,着重探讨其成因。借此漫谈六朝时期中日陶瓷文化的直接交流,及以朝鲜半岛为桥梁实现的间接交流。

    2025年02期 v.32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壮美”与“优美”:当代陶瓷雕塑的审美矛盾与融合

    程诗婧;李伟;

    本研究以“壮美”与“优美”为理论框架,探讨其在当代陶瓷雕塑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梳理两种审美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重点考察其在当代创作中的转化与创新。研究表明,审美矛盾为艺术语言革新提供了契机,艺术家通过调和“壮美”的雄浑与“优美”的雅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揭示了审美融合在形式、材料和文化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为陶瓷雕塑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2025年02期 v.32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陶瓷设计

  • 试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对陶瓷现代设计革新的重要影响

    张红霞;龙淑慧;

    1860至1900年代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设计革新是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英国唯美主义运动融合基于西方历史传统的“程式化”设计以及向自然和东方学习的“自然化”设计,创建起几何简化、自然化和东方化的设计新法则,对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具有关键的承上启下价值。英国唯美主义运动还激发了轰轰烈烈的英国艺术陶瓷运动,极大提高了陶瓷的艺术品质和艺术地位,而以克里斯托夫·德莱瑟为首的设计师们还探索了艺术与工业、手工艺以及多元文化相融合的陶瓷设计新路径,带来陶瓷艺术和设计领域的许多突破性革新。

    2025年02期 v.32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耀州瓷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辛凤;白桂其;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笑曲线理论在耀州瓷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艺术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收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微笑曲线各阶段对耀州瓷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微笑曲线理论融入设计过程能够有效增强产品的创新性和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市场认可度。微笑曲线理论为耀州瓷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有助于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32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祭祀、神话、记忆——史前湖南白陶礼器造物设计研究

    刘静;

    湖南史前白陶礼器作为具有标识意义的文化遗存,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本文从祭祀、神话、记忆三个维度,对白陶礼器的使用场域、装饰思维、记忆建构等视角进行分析,以探索湖南史前白陶礼器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2025年02期 v.32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AI人工智能在陶艺创作中的辅助作用——以Midjourney为例

    何忆涛;赵兰涛;

    本文以Midjourney在当代陶艺创作过程中的实践为例,探讨其imange功能与blend功能对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过程的改变、包括不同形式材料的结合表达以及对于个人个性化语言的深入总结。希望这种新型、高效的创作工具能在将来的陶艺创作和设计中展开应用,为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打开新的路径。

    2025年02期 v.32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陶瓷文化

  • 禅茶文化与黑釉瓷的关联性分析——以宋《五百罗汉图》为例

    熊露;季然;

    禅茶文化与黑釉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二者在历史上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和生活哲学。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聚焦《五百罗汉图》中的禅茶场景,探讨宋代黑釉茶盏在禅茶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其象征意义。僧侣通过茶道表达禅宗精神,并发展出严谨的茶仪体系;厚胎及口部的设计提升了茶道体验;黑、红搭配象征了阴阳和谐,彰显了哲学思考和礼仪内涵等。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关联结合塑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年02期 v.32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试论中国瓷质勺匙的发展与兴起

    喻承昊;缪堃;

    勺与匙是中国传统日常用具。东汉中国南方已生产瓷器,然清代以前有关瓷质勺、匙的记载甚少,也未见相关器皿,其中缘由值得商榷。16世纪以降,中欧海上贸易兴盛,欧洲贵族委托商人来华订制瓷器,对景德镇瓷器产生一定影响。通过梳理中国勺匙发展脉络,结合国内外出土、收藏遗物与品饮文化,认为明清制瓷、绘瓷工艺到达顶峰与欧洲订制瓷器等因素诱发国内瓷质勺、匙流行。

    2025年02期 v.32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陶瓷史论

  • 近70年繁昌窑研究成果述评

    吴雨轩;陈宁;

    繁昌窑是中国古代最早生产青白瓷的窑址之一,该窑址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就引发了学界对其烧制时期、器物特征、窑址性质等众多问题的探讨,丰富了人们对繁昌窑及其瓷器的认知。本文通过系统整理近70年学界有关繁昌窑的各类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评析,以期使世人对于繁昌窑研究有一个相对宏观的认识,同时为后续繁昌窑的相关研究提供资料参考。

    2025年02期 v.32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亦官亦民——明代藩王瓷器映射下的景德镇窑业景象

    钟启慧;

    在明王朝统治的276年中,藩王属于当时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与明王朝共存亡,遍布全国各地,对明代社会的历史文化、物质文化皆产生深刻的影响。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是当时藩王日常生活用器的大宗,伴随着藩王制度的始末,它的使用制度、装饰特点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与身份属性,同时,其生产、转变也映射出明代窑业中心景德镇的窑业制度由“官”向“民”的变化。

    2025年02期 v.32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艺术家茶座

  • 中国现代陶艺的先行者——李茂宗

    彭楠恩;

    <正>【按】李茂宗(Jacques Kaufmann),194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苗栗市,1970年代旅居纽约至今;享誉国际的华裔陶艺家、中国台湾地区现代陶艺开拓者、中国大陆现代陶艺启蒙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陶艺专家顾问;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台湾艺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

    2025年02期 v.32 133-13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纸上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