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紫砂艺术专栏

  • 从另一角度看20世纪20至40年代上海紫砂名壶仿古

    吴光荣;

    20世纪20至40年代,有几位宜兴制壶艺人,应聘在上海为他人做紫砂壶仿古,文献史料中多有提及。《郑逸梅选集》、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戴小京的《画坛圣手吴湖帆》等文献中都提到一重要人物汤临泽,并认为其是上海仿古高手。2019年6月2日,嘉德拍卖了一批汤临泽当年做紫砂仿古名壶时,胡经画的一批《名瓷名陶图谱》。从这批图稿中可以了解到仿古紫砂名壶的程序及制作过程。画素描稿、线描结构图(通常是另外标注好尺寸),配制各种工具,再由艺人打样、制作、烧成、做旧等。根据多方资料显示,这段时间在上海做仿古紫砂名壶的艺人有汪生义、蒋彦亭、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范正根、蒋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回到家乡宜兴的这些人,在1954年12月28日,被宜兴当地组建的“蜀山紫砂工场”聘请为辅导员传授制壶技艺,为新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他们在上海做仿古习得的精湛技艺以及审美的提高,使得早期的紫砂工艺厂制作技艺得到全面的传承,宜兴紫砂陶也荣获了新中国“名陶之首”的美誉[1]。本文将依据文献资料,简单梳理出紫砂名壶仿古的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2023年04期 v.3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文人茶器稿《“陶冶性灵”茗壶二十品》考

    刘德龙;

    《“陶冶性灵”茗壶二十品》是清代茶器设计的重要手稿,对研究清代紫砂器尤其是文人紫砂器设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现代出版技术需要,对其进行了电脑修正处理,使其版本原貌被遮蔽,令研究者产生困惑,包括对其真伪的讨论,故有必要进行厘清。通过比对图文细节,阅读当事人题跋,厘清朱坚摹本、承名世双钩本以及吴山印刷本等版本递传顺序,真伪问题自然水落石出。讨论绘制目的,对认识清代紫砂文化及曼生壶的创作机制也很有帮助。

    2023年04期 v.30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墓出土“时壶”款识书风的取法、成因及相关辨伪问题考论——以宋星凤楼本《黄庭经》、越州石氏本《乐毅论》帖为参照

    王拓;

    将晚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的“时壶”辨伪标准同明代墓葬出土的几件代表性实物进行“纸上材料”与“地下新材料”间的相量释证,尝试从书学研究角度,为明代出土时壶的真伪评鉴提供具有辅证意义的参考依据。同时,结合晚明艺术市场的生态状况,分析明代时壶款识取法魏晋小楷书风的成因。

    2023年04期 v.30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陶瓷史视野论紫砂陶的精神

    高英姿;

    从陶瓷发展历史视野看宜兴紫砂的源起和兴盛,可以视为陶文化的崛起和振兴。影响紫砂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紫砂陶的精神特质,如紫砂陶与生俱来的民间艺术质朴精神,紫砂陶发展中工艺改革期形成的名陶工匠精神,紫砂陶中兴期由文人审美营造的雅陶文化精神,也是影响现代和未来紫砂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

    2023年04期 v.3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紫砂壶名考

    孙磊;

    紫砂壶名称的由来是依托于紫砂壶的出现、发展与变化,其背后又深受饮茶习俗的转变、成型工艺的完备、名工与文人的深度参与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明末清初,紫砂壶名称的萌芽及出现,具有明显的早期探索特征,并呈现出种类多样、兼容并存的特点;清代早中期,“宜兴壶”名称获得普及,同时文人阶层对紫砂壶的多种称呼也一并共存;而到清代中后期,“紫砂壶”的通行称呼才开始零星出现,并直至清末及民国初年逐渐兴起与流行。

    2023年04期 v.3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散论技术史角度下的紫砂壶成型工艺演变

    吴哲夫;

    在拍打成型工艺出现之前,紫砂开始从甲泥中分蘖之后这一阶段的紫砂材料采用何种工艺制作,我们不仅能参考古籍中的描述,也能对照实物,以及近现代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说,目前捋清该阶段的工艺问题正是解开紫砂壶泥片成型工艺发展脉络的关键。本文以历年来对知名出土紫砂制器物的考据和论证为基础,参考有关紫砂工艺发展的文献,梳理总结从紫砂材料发端时期至拍打成型工艺成熟前出土紫砂器的制作工艺,归纳其工艺特点,为下一步指明各种工艺流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做准备。

    2023年04期 v.3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艺术界”理论视野下的当代紫砂生产惯例研究

    朱翊叶;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于21世纪前后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在国家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推动下,宜兴紫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紫砂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大师泛滥、评选黑幕、代工、作伪等一些负面的文化与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紫砂文化生产中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模糊不清。文章借用霍华德·贝克尔“艺术界”的理论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审视,通过论述紫砂行业的现代生产组织形式与文化生产的合作网络,归纳生产惯例的演化逻辑,反思紫砂文化生产的集体性与个体性后认为:成型(制壶)艺人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生成了行业的惯例,促使消费者形成了“成型艺人等于紫砂壶制作者”的观念。然而,当代的紫砂行业以市场化、商品化为逻辑运行,意味着紫砂的文化商品不仅仅是个人制作的产物,同时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成型(制壶)艺人既是生产的责任者也是文化资本的占有者,在该场域中占有主导型的地位。所以,区分传统工艺的集体性与个体性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当下传统工艺领域出现的许多社会与文化现象。

    2023年04期 v.30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刍议计划经济时期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美术设计教育

    王璐瑶;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工艺美术行业是出口手工艺产品,为国家建设换取外汇的重要行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宜兴紫砂工艺厂恢复生产。同时,顺应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脚步,高校也恢复办学,并对民间美术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学以致用”的培养。宜兴紫砂厂非常重视美术设计方面,主动与高校保持着紧密联系,曾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校、浙江美术学院等都有合作办学或代培学员。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期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美术设计教育的梳理,讨论美术设计在传统手工艺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思考如今手工艺行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教育等问题。

    2023年04期 v.30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器的空间与维度——关于紫砂艺术的思考

    陈昊;

    紫砂艺术在明代中晚期的生发,成就了一段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紫砂文化。本文着力于以紫砂材料为载体而产生的各类紫砂器物间相互关联而产生的有趣文化现象。其生发于民间,后又走向宫廷,并与其他工艺发生横向联系,形成了迥异的风格,相互影响同时双向发生。由于紫砂色彩丰富,可塑性强,拓宽了它的表现力,各类文玩大行其道,形成了丰富的产品路线。文人参与紫砂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紫砂的文化品位。雍正、乾隆等人也频发各类“设计意见”。全形拓的出现将其艺术展示维度带入了平面图形领域,表达了一种含蓄唯美的东方气质。

    2023年04期 v.3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自天成——紫砂方器赏析

    朱赛勤;

    紫砂壶处处可见“方圆”二字,方与圆既是几何的线条形状,又各自代表了一种传世的美学、处世的哲学,可以说方与圆便是紫砂器型的灵魂所在。自古以来,人们就信奉“天圆地方”,这种对宇宙最初的认知奠定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对天地的崇拜让人们对“方与圆”也有着更为独特的情感,人们不仅将方圆造型运用到日常器物、建筑物等各类造型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圆之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象万千,每种器型都有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和魅力,但坚毅挺拔的阳刚之美只有在方器中才能得到最极致的表达。

    2023年04期 v.3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陶瓷艺术批评

  • 现代陶艺自我身份的建构——以英国艺术家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为例

    蔡狄颖;

    陶瓷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其在见证历史变迁的同时更完善地连接着时代社会的结构与特定历史价值观。如今的现代陶艺是反映自我身份的媒介,是艺术家个人经历与感受的实体化。同时,现代陶艺作为人们的身份选择被筛选,在其成型过程中,艺术家也借由创作建构自我身份。本文以英国当代陶艺家格雷森·佩里为例,分析其以陶艺作品作为自我身份构建的动因与过程,借此观察个体审美如何与当下时代审美相吻合。

    2023年04期 v.30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陶艺在公共空间中的表现——以朱乐耕作品为例

    马浩;张淑美;

    公共空间作为丰富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建设目标在不断被规划发展。公共空间的定义比较广泛,狭义的公共空间是指存在于公共环境中的共同空间。环境陶艺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在越来越多的环境陶艺作品被呈现在公共空间中。朱乐耕的环境陶艺作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视觉体验。本文以朱乐耕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来分析环境陶艺在公共空间的表现以及发展。

    2023年04期 v.30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探究黄焕义陶艺创作的艺道

    袁乐辉;

    现代陶艺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由此涌现出一批学院教育出身的“走出传统,面向现代”的陶瓷艺术先锋实践者,其中不乏中国现代陶艺的发起者和代表者,黄焕义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作为今日中国陶艺家的优秀代表,他不仅是第一代中国陶艺践行者,还是当代学院实力派陶艺家的杰出人物。本文围绕黄焕义从艺四十多年来所创作出的作品样式特征,主要从厚“古”之源、寻“今”之路、超“我”之生等三方面探究其文心艺脉,从而拾掇艺术经验的方法论。

    2023年04期 v.30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精雕每从心底出 妙绘皆自意中生——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

    陈丽萍;任东方;

    张育贤(1938-),景德镇“昌南九老”之一,著名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早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受教于谢天锡、尹一鹏、施于人等老师,有着良好的造型基本功;亦师从景德镇陶瓷雕塑名家蔡金台、曾龙升等人,继承了景德镇传统雕塑技艺。张育贤早期的艺术作品大多是现实主义题材,歌颂工农兵、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受到国外艺术的影响,他开启了超写实陶瓷雕塑的探索之路。

    2023年04期 v.30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陶瓷美术

  • 当代中国环境下的现代陶艺

    熊敬豪;

    中国当代陶艺的创作和理论探索,不仅面对着国内乃至全世界陶艺的技艺传统,也在思考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的未来发展方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到达顶峰,在艺术界、艺术批评界掀起一股热潮。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吸收美国和欧洲的美学思想和新艺术运动,并进行了大量尝试。国内的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随着国际评论界和创作风向也在不停更迭,陶艺不可避免地需要新的创作方向以及新的创作语言,国际环境、经济影响、文化传播的异同也表示中国陶艺在新时代的创作道路上不能循规蹈矩。在目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占据主流的艺术意识形态下,分析、辨别出二者的异同以及对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值得当代陶艺家的摸索和推敲,也是能够激发创作的新的切入点。

    2023年04期 v.30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青花肌理语言的多样化表达

    高扬;李倩;

    传统青花肌理语言具有单一性、程式化的特点,当代青花艺术家日益注重青花材料本体特性的拓展与挖掘,努力在作品中构建出与众不同的肌理,并运用至创作当中。当代青花肌理语言的多样化,显然使青花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也传达出了多样化的精神诉求,从而使作品更具思想性。本文通过青花创作实例,探索当代青花肌理语言多样化表达的形式,分别从青花技法和载体材料角度分析不同的肌理语言表达形式,认为当代青花肌理语言还具有多样化表达传统意象性精神和西方抽象化主观精神的作用。

    2023年04期 v.3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当代语境下陶瓷雕塑的转型路径研究

    吴笑非;

    本文以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陶瓷雕塑的转型为视角,分析与探究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与当代陶瓷雕塑融合的可能性,转型路径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传统”与“当代”二者的关系,文中明确提出:第一,构建新时代陶瓷雕塑的核心语言;第二,构建当代陶瓷雕塑的审美体系;第三,构建民族本体语言的当代意识。

    2023年04期 v.30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陶瓷设计

  • 长沙铜官窑纹样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研究——以长沙铜官窑模印贴花纹样为例

    杨思;谷盼盼;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长沙铜官窑模印贴花纹样数字化创意产品开发,通过对长沙铜官窑瓷器中模印贴花纹样的元素符号进行分析,实现对长沙铜官窑模印贴花纹样研究的数字创意产品分析和产品开发的分析路线方案的推进。将长沙铜官窑模印贴花纹样元素进行分析与汇总,并利用分析后的纹样特征结合现代数字化手段对长沙铜官窑模印贴花符号元素开发与利用。结合数字化创意产品体系,研究长沙铜官窑纹样符号特征与不同类型创意产品载体的融合,以创造长沙铜官窑文化更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023年04期 v.30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西夏陶瓷器皿对“文质彬彬”思想的接受

    杨茗皓;

    西夏在近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崇尚汉文化,着重儒学思想给西夏社会带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发展。“文质彬彬”作为儒家思想审美观念的核心,不仅规范了西夏人民的日常行为,也间接体现在西夏的手工业制品中。西夏陶瓷作为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器皿对“文质彬彬”思想的接受程度相对较深,一方面是对“文”形式的延续,表现在西夏陶瓷器皿造型的设计特点、变化及器种的分类上;一方面是对“质”内容的融合,体现在西夏陶瓷器皿中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生活及宗教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彬彬”和谐统一的显现,在西夏陶瓷器皿中呈现出的文与质、美与善及“礼”的相互博弈。因此,西夏陶瓷器皿对儒家“文质彬彬”的思想给予了深入接受的态势。

    2023年04期 v.3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地一中心”视角下陶瓷艺术设计在景德镇城市工业遗址再利用中的融入研究

    胡丽婷;

    景德镇在数十年的发展中遗留了大量城市工业遗址。基于“两地一中心”视角,景德镇城市工业遗址再利用中融入陶瓷艺术设计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两地一中心”视角下,景德镇城市工业遗址再利用中融入陶瓷艺术设计应当遵循传承性、国际性、合作性原则,并因地制宜地采取历史再现、行为展示、产业发展等模式。

    2023年04期 v.30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陶瓷文化

  • 近代日本对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范宏涛;吴蒙爱;

    日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的关注由来已久。近代以来,日本对景德镇的实地考察、研究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清末民国初期,日本政府派遣相关人员到景德镇进行所谓陶瓷产业调查,以此来服务日本的陶瓷贸易扩张。第二阶段为1949—1978年,主要以陶瓷专家的景德镇之行为主,他们对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阶段为1978—2000年,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契机,日本作家和友好团体的景德镇考察对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和景德镇的国际化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今,中日两国的相关高校、科研人员展开学术合作,为新时代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23年04期 v.30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代瓷上杂剧元素成因探析

    尚想;吴涛;

    元代是我国杂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杂剧故事的唱词道白、故事情节、演出情景等得到广泛传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这一社会风尚下,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上出现了不少杂剧元素,并与各自的装饰技法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瓷上装饰的突出特点。瓷上杂剧元素的形成,既受到杂剧演出场所、演出情景的直接影响,也与元人独特的爱情观及道教和神仙道化剧的流行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亦有文人参与创作青花瓷上杂剧人物故事图的现象。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瓷上杂剧元素创作呈现较为繁荣的局面。

    2023年04期 v.30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湾艺术器皿的演进与发展

    庞荣;

    作为中国南方的陶瓷重镇,石湾的地位非同一般。石湾陶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河宕贝丘遗址的印纹陶,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明代,石湾艺术器皿独立成为一个重要的陶瓷类别;清代,艺术器皿的生产进入鼎盛,造型、装饰和釉色更丰富;民国时期涌现出一批爱国企业,提高了陶瓷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振兴了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突出器皿的艺术性和装饰性,百花齐放,赢得了“石湾瓦甲天下”美誉。如今石湾艺术器皿却面临着留不住人才、缺乏创新等情况,本文站在石湾艺术器皿历史演进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石湾艺术器皿。

    2023年04期 v.30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陶瓷史论

  • 栀子瓶略论

    周浩;

    《陶记》中记载的栀子瓶较为特殊,在各时期的文献中都鲜少看到。本文梳理了栀子文化的形成,并考察栀子花在工艺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判断栀子花与栀子瓶的关联。结合文献和图像资料,发现以栀子果实为造型的栀子灯在宋代颇为流行。这一现象启发笔者对照存世青白瓷,辨识出栀子瓶即是以栀子果实为造型的瓶子,主要流行于南宋时期,并衍变出不同的样式。

    2023年04期 v.30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隋唐寿州窑制瓷工艺流变考

    唐宇婷;赵宇奇;

    寿州窑始烧于六朝,其顺应时代之潮流,迎合大众之审美,一度名扬四方。寿州窑自烧造伊始便广受追捧,而唐时的另辟蹊径,为其大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结合典型的案例,对隋唐寿州窑的制瓷工艺进行深入解读,溯史循迹,旨在探索寿州窑瓷器的工艺发展之变与历史潮流之迭。

    2023年04期 v.30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家茶座

  • 两岸陶艺交流的使者——张清渊

    彭楠恩;蔡狄颖;

    <正>【按】张清渊,1960年生于中国台湾省屏东市,台南艺术学院应用艺术研究所专任教授兼任所长。美国陶瓷教育学会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Ceramic Art(NCECA)会员。1991年获美国工艺家学校(School for American Craftsmen)罗彻斯特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艺术硕士(M.F.A.)学位。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美国工艺学院教授。美国密苏里州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客座教授。2021“瓷的精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评委。

    2023年04期 v.30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陶瓷工业》“陶瓷艺术研究”专刊征稿

    <正>《中国陶瓷工业》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一本陶瓷类综合期刊,创刊至今30余年,有着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为适应陶瓷艺术学科新的发展需要和更好地促进我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传播与交流,期刊编委会决定自2022年下半年始,有规划地对《中国陶瓷工业》(双月刊)进行内容调整,开辟“陶瓷艺术研究”专刊(2022年第4期8月号首刊),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一本具有当代性、前沿性、学术性并兼顾国际性和民族性的陶瓷艺术研究专门期刊。

    2023年04期 v.30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时大彬款 玉兰花六瓣壶(罗桂祥藏)

    <正>~~

    2023年04期 v.30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