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光荣;
20世纪20至40年代,有几位宜兴制壶艺人,应聘在上海为他人做紫砂壶仿古,文献史料中多有提及。《郑逸梅选集》、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戴小京的《画坛圣手吴湖帆》等文献中都提到一重要人物汤临泽,并认为其是上海仿古高手。2019年6月2日,嘉德拍卖了一批汤临泽当年做紫砂仿古名壶时,胡经画的一批《名瓷名陶图谱》。从这批图稿中可以了解到仿古紫砂名壶的程序及制作过程。画素描稿、线描结构图(通常是另外标注好尺寸),配制各种工具,再由艺人打样、制作、烧成、做旧等。根据多方资料显示,这段时间在上海做仿古紫砂名壶的艺人有汪生义、蒋彦亭、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范正根、蒋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回到家乡宜兴的这些人,在1954年12月28日,被宜兴当地组建的“蜀山紫砂工场”聘请为辅导员传授制壶技艺,为新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他们在上海做仿古习得的精湛技艺以及审美的提高,使得早期的紫砂工艺厂制作技艺得到全面的传承,宜兴紫砂陶也荣获了新中国“名陶之首”的美誉[1]。本文将依据文献资料,简单梳理出紫砂名壶仿古的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2023年04期 v.3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德龙;
《“陶冶性灵”茗壶二十品》是清代茶器设计的重要手稿,对研究清代紫砂器尤其是文人紫砂器设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现代出版技术需要,对其进行了电脑修正处理,使其版本原貌被遮蔽,令研究者产生困惑,包括对其真伪的讨论,故有必要进行厘清。通过比对图文细节,阅读当事人题跋,厘清朱坚摹本、承名世双钩本以及吴山印刷本等版本递传顺序,真伪问题自然水落石出。讨论绘制目的,对认识清代紫砂文化及曼生壶的创作机制也很有帮助。
2023年04期 v.30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拓;
将晚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的“时壶”辨伪标准同明代墓葬出土的几件代表性实物进行“纸上材料”与“地下新材料”间的相量释证,尝试从书学研究角度,为明代出土时壶的真伪评鉴提供具有辅证意义的参考依据。同时,结合晚明艺术市场的生态状况,分析明代时壶款识取法魏晋小楷书风的成因。
2023年04期 v.30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英姿;
从陶瓷发展历史视野看宜兴紫砂的源起和兴盛,可以视为陶文化的崛起和振兴。影响紫砂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紫砂陶的精神特质,如紫砂陶与生俱来的民间艺术质朴精神,紫砂陶发展中工艺改革期形成的名陶工匠精神,紫砂陶中兴期由文人审美营造的雅陶文化精神,也是影响现代和未来紫砂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
2023年04期 v.3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磊;
紫砂壶名称的由来是依托于紫砂壶的出现、发展与变化,其背后又深受饮茶习俗的转变、成型工艺的完备、名工与文人的深度参与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明末清初,紫砂壶名称的萌芽及出现,具有明显的早期探索特征,并呈现出种类多样、兼容并存的特点;清代早中期,“宜兴壶”名称获得普及,同时文人阶层对紫砂壶的多种称呼也一并共存;而到清代中后期,“紫砂壶”的通行称呼才开始零星出现,并直至清末及民国初年逐渐兴起与流行。
2023年04期 v.3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哲夫;
在拍打成型工艺出现之前,紫砂开始从甲泥中分蘖之后这一阶段的紫砂材料采用何种工艺制作,我们不仅能参考古籍中的描述,也能对照实物,以及近现代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说,目前捋清该阶段的工艺问题正是解开紫砂壶泥片成型工艺发展脉络的关键。本文以历年来对知名出土紫砂制器物的考据和论证为基础,参考有关紫砂工艺发展的文献,梳理总结从紫砂材料发端时期至拍打成型工艺成熟前出土紫砂器的制作工艺,归纳其工艺特点,为下一步指明各种工艺流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做准备。
2023年04期 v.3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翊叶;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于21世纪前后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在国家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推动下,宜兴紫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紫砂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大师泛滥、评选黑幕、代工、作伪等一些负面的文化与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紫砂文化生产中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模糊不清。文章借用霍华德·贝克尔“艺术界”的理论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审视,通过论述紫砂行业的现代生产组织形式与文化生产的合作网络,归纳生产惯例的演化逻辑,反思紫砂文化生产的集体性与个体性后认为:成型(制壶)艺人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生成了行业的惯例,促使消费者形成了“成型艺人等于紫砂壶制作者”的观念。然而,当代的紫砂行业以市场化、商品化为逻辑运行,意味着紫砂的文化商品不仅仅是个人制作的产物,同时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成型(制壶)艺人既是生产的责任者也是文化资本的占有者,在该场域中占有主导型的地位。所以,区分传统工艺的集体性与个体性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当下传统工艺领域出现的许多社会与文化现象。
2023年04期 v.30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璐瑶;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工艺美术行业是出口手工艺产品,为国家建设换取外汇的重要行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宜兴紫砂工艺厂恢复生产。同时,顺应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脚步,高校也恢复办学,并对民间美术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学以致用”的培养。宜兴紫砂厂非常重视美术设计方面,主动与高校保持着紧密联系,曾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校、浙江美术学院等都有合作办学或代培学员。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期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美术设计教育的梳理,讨论美术设计在传统手工艺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思考如今手工艺行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教育等问题。
2023年04期 v.30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昊;
紫砂艺术在明代中晚期的生发,成就了一段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紫砂文化。本文着力于以紫砂材料为载体而产生的各类紫砂器物间相互关联而产生的有趣文化现象。其生发于民间,后又走向宫廷,并与其他工艺发生横向联系,形成了迥异的风格,相互影响同时双向发生。由于紫砂色彩丰富,可塑性强,拓宽了它的表现力,各类文玩大行其道,形成了丰富的产品路线。文人参与紫砂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紫砂的文化品位。雍正、乾隆等人也频发各类“设计意见”。全形拓的出现将其艺术展示维度带入了平面图形领域,表达了一种含蓄唯美的东方气质。
2023年04期 v.3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赛勤;
紫砂壶处处可见“方圆”二字,方与圆既是几何的线条形状,又各自代表了一种传世的美学、处世的哲学,可以说方与圆便是紫砂器型的灵魂所在。自古以来,人们就信奉“天圆地方”,这种对宇宙最初的认知奠定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对天地的崇拜让人们对“方与圆”也有着更为独特的情感,人们不仅将方圆造型运用到日常器物、建筑物等各类造型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圆之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象万千,每种器型都有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和魅力,但坚毅挺拔的阳刚之美只有在方器中才能得到最极致的表达。
2023年04期 v.3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