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批评

  • 中国现代陶艺的践行者——陆斌

    彭楠恩;

    <正>【按】陆斌,1961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1994年在深圳建立第一个个人陶艺工作室。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会员(ICA),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访谈时间:2023年7月31日访谈地点:陶溪川·陶艺家驻场工作室访谈者:《中国陶瓷工业》“陶瓷艺术研究”专刊编辑部彭:陆老师好!我们在做您不喜欢的事儿,抱歉!仅限于闲聊哈!这次来景德镇是在陶溪川驻场吧?大概有多长时间?

    2025年04期 v.3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限制与突围——谭畅艺术生平与陶艺创作探源

    谭红宇;

    中国本土现代陶艺的先行者谭畅的艺术实践密切联系着石湾的现代陶瓷产业发展,其陶艺作品有着和石湾美术陶瓷、建筑陶瓷、园林陶瓷共同呼吸的特征,是一个独特的艺术研究样本。本文通过对谭畅艺术人生的综合研究,聚焦其陶瓷材料工艺探索中对局限性的利用转化,重点讨论其开放的材料工艺观和时刻在路上的试错实验,以及在“危险”中寻找“机遇”的“危机意识”,探讨艺术家独步于时代的艺术语言生成路径,以期启迪今天的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

    2025年04期 v.32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石湾陶塑技艺的承传与创新——访陶塑艺术家潘柏林

    林观星;

    <正>访谈时间:2023—2025年访谈地点:广东省佛山市潘柏林艺术馆访谈者:林观星一、探寻石湾陶塑艺术之路林:潘老师您好!此次采访,主要想请您谈谈近年来在陶塑创作方面的新实践成果及创作思考。而在此之前,可否谈谈您的从艺经历?潘:我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广东佛山石湾镇,并在这里工作。石湾陶塑有着独特的美学魅力,在幼年时期,我便自然而然地喜欢上石湾陶瓷艺术。在学艺与从艺生涯中,我深受刘传、曾良等师傅的影响,习各家之长。

    2025年04期 v.32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从“青花公主”到“青花奶奶”——罗晓涛的青花微距世界

    丁一超;范乃千;

    <正>【按】罗晓涛,1941年3月生于江西樟树,196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荣誉会长,景德镇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终身从事陶瓷艺术教育、陶瓷艺术创作,专事青花艺术创作,在景德镇有“青花公主”的称誉。访谈时间:2025年6月21日访谈地点:下窑路三蕾化工厂罗晓涛工作室访谈者:《中国陶瓷工业》“陶瓷艺术研究”专刊编辑部当景德镇的晨光掠过石缝中绽放的野花,一位八旬老者以青花为笔,把这些被忽略的生命镌刻在了瓷板上。

    2025年04期 v.32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老厂“玫瑰”——张待惠

    范乃千;

    <正>“老厂玫瑰”是在景德镇特定历史语境中,对张待惠的诗意命名。“玫瑰”凸显着张待惠女性创业者的身份,更隐喻她在男性主导的陶瓷手工业中展现的坚韧特质。她作为宇宙瓷厂下岗女工,是位有着强筋骨的弱女子,从计划经济的“国营工”跌落,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独自撑起复杂的重组家庭,面对多重挑战,改制下岗没压垮她,“非典”冲击下老厂反而红火时,她抓住机遇拓展业务;面对原料涨价、利润稀薄,又要跟上审美升级,她始终洞悉着市场,将珊珊窑越做越好,成为景德镇老厂少有的琢器和圆器都做的店。她坚持“做生意如做朋友”的诚信理念,维系着作坊和雇佣工人的生存,体现了“带刺”的生存智慧。

    2025年04期 v.32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陶瓷美术

  • 南疆传统土陶融入现代陶艺理念的路径探究

    任志新;田栋升;

    作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活态见证,南疆传统土陶承载着维吾尔族生态智慧与文化基因。面对工业化与旅游商品化的冲击,其技艺存续与文化内涵面临双重挑战。本研究以南疆传统土陶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陶艺理念,探索其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将从探索材料与技术创新、突破传统形式与功能、跨界融合与多元文化三方面,探讨南疆土陶与现代陶艺理念的融合方式。本研究不仅为南疆土陶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其他地区土陶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参考经验。

    2025年04期 v.3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贵州牙舟陶的起源、创新与民族艺术表达

    肖文恺;

    贵州牙舟陶起源自明初洪武年间的军屯阶段,由江西籍贯的制陶工匠传入,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其采用当地特有的白胶泥为原料,用铁矿石、草木灰等组合配制的土釉和玻璃釉烧制,形成了质朴粗犷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窑变釉色,并依靠龙窑阶梯式改良与釉色窑变革新,达成了本土化技术上的突破。当代牙舟陶更是将布依族神祇、蜡染图案和水族文字等特色符号重构为陶艺的三维艺术语言,充分体现其作为技艺迁移与民族艺术融合的活态遗产价值。

    2025年04期 v.3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妈祖文化艺术研究——以明代德化窑妈祖瓷塑为例

    唐冰彬;

    明代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妈祖文化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德化窑烧制的妈祖瓷塑,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深受社会赞誉。本文基于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中外文化与思想交流背景,探讨妈祖信仰、海上丝绸之路与德化窑妈祖瓷塑艺术三者的内在联系,旨在传承妈祖文化精髓,深化德化窑妈祖瓷塑艺术的相关理论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04期 v.32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论新时期粉彩瓷画的文化场域构建路径

    刘为宇;刘文斌;

    粉彩瓷画经历了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重新书写,在坚守传统工艺与审美惯性的同时,不断寻找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审美风格的革新之路。其中,在传统文化精神指引、多元创作技艺体系、民族文化传播符号层面的探索,是新时期粉彩瓷画文化场域构建与实践的路径与目标。

    2025年04期 v.32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珐华彩雕塑的研究与现代创新

    鲁瑜;钟咏淇;

    本文通过梳理珐华彩雕塑的起源、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装饰题材、造型风格、工艺技法以及色彩表现角度的审美性,探讨珐华彩雕塑的艺术特征与现代创新路径,并提出珐华彩雕塑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创新需求,指出珐华彩雕塑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将结合现代艺术理念、现代审美需求及技术手段,探讨其创新路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为珐华彩雕塑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尝试寻找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2025年04期 v.32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物形象在生活陶艺中的协同创新设计研究

    孙乐欢;

    生活陶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物形象的加入使其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表现。本文梳理了传统生活陶艺中人物形象的抽象、写意与写实表现手法,结合当代国际创作案例,提炼出形态、材质与情感的三元协同理论。研究发现,人物形态的重构需以器物功能为依据,同时通过形态转译与材质对比,实现文化意蕴的传递与情感共鸣的激发。本研究不仅能为当代生活陶艺创作提供方法论支持,还能阐明人物形象在文化转译中的媒介作用,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新视角。

    2025年04期 v.3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试论原始陶器艺术在现代陶艺发展中的延续

    胡智康;

    原始陶器承载着人类创造艺术客体的原初渴望,并被人类在以后的历史中延续。本文主要探讨在原始陶器的功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后,其存留下的精神与情感对现代陶艺发展产生的影响——它在表达创作者思想的同时,也引导人们在泥与火的感受中唤起一种审美激动以及人们对经验中事物的回忆。

    2025年04期 v.3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陶瓷设计

  • 共享乐趣——从潘趣碗纹饰管窥中国清代外销瓷装饰设计审美转向

    游哲轩;郭辰辉;

    潘趣碗是清代中国外销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最早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被誉为“流动的碗”,其装饰丰富多彩、在保留中国陶瓷彩绘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时尚性。潘趣碗对欧洲的饮食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回流影响到了国内多种陶瓷的装饰设计。本文通过研究潘趣碗的纹饰,着重探讨其装饰的表层及深层次的转变,试图探究明清时期外销瓷的设计审美转向。

    2025年04期 v.32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摹古复礼——宋代瓷质礼器的形制嬗变与设计特征

    贺成成;汪浩;

    现存可考的宋代瓷质礼器数量众多,本文旨在结合宋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探讨其形制嬗变规律与设计特征。在综合考虑瓷质礼器的基本形制及细节特征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鼎、奁、鬲、簋、觚等式。通过形制分类,使宋代瓷质礼器的形制得以明晰。通过对比分析形制,总结出宋代瓷质礼器形制尺寸由大至小、装饰由繁入简、使用功能由祭祀礼仪到日用赏玩的演变规律与“象征性”的设计特征。

    2025年04期 v.3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陶瓷传统纹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界首彩陶为例

    张弛;

    皖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地域特征鲜明的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承载着独特的民间造物智慧。本文以“界首彩陶”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文创产品开发中存在的设计同质化与传统符号转化效能不足等问题,探讨其纹饰的象征语义、美学价值及创新应用路径。通过提出“轻量化文创+沉浸式体验”的设计策略,推动传统工艺资源从“博物馆展品”向“文化消费产品”转化的实施路径,为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v.32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Stable Diffusion的陶瓷产品生成策略研究

    张艺;黄兴益;

    在陶瓷产品设计领域,传统设计模式面临文化传承效率不高与创新动能不足的双重挑战。本文探讨了Stable Diffusion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利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实现高效、创新的陶瓷造型与设计延续。提出概念生成、风格优化修改、草图精准控制等具体策略。通过“概念阶段-深化阶段-呈现阶段”三阶段方法,微调Stable Diffusion模型实现传统陶瓷美学的现代化演绎,构建大模型以及训练陶瓷专用LoRA模型,建立包含美学性、创新性与文化延续性的策略研究。

    2025年04期 v.32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唐代洪州窑青瓷器装饰设计研究

    涂腾;

    洪州窑自东汉时期创烧以来,至唐代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装饰设计反映出了江西地区的文化交流模式与地区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心理需求。本文以唐代洪州窑青瓷器装饰设计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不同阶段的设计特征、跨域交流,以及地域性文化影响等几个方面,以期揭示唐代洪州窑制瓷业的起伏更迭与其设计方式之间的联系。

    2025年04期 v.32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植物造型在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锁丹丹;张宁宁;

    我国陶瓷首饰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混合水和黏土制出的陶珠和陶镯。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其装饰图案也越来越丰富,植物造型在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较为常见。本文即从这一视角,阐述植物造型在陶瓷首饰中的发展、分类和特点,以及植物造型在陶瓷首饰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对陶瓷首饰设计中植物造型的应用方法做出了归纳与总结。

    2025年04期 v.32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陶瓷文化

  • 汉画像砖与儒家教化:家庭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及现代启示

    吴立君;

    汉代画像砖以写实或装饰性的雕刻手法,刻画了父子、兄弟、夫妻间的仁爱、和睦,展现了汉代家庭的和谐与儒教的推广,反映了儒教对汉代社会政治的深远影响。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在培养高尚情感和品格中的作用,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适应新时代家庭教化体系的启示。

    2025年04期 v.32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另类的乡村共建——景德镇七四零厂社区陶瓷人类学考察

    张晴倬;

    景德镇由于其独特的自然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形成了三宝国际陶艺村、七四零社区、湘湖村、进坑村等特色村落,高校毕业生及以“景漂”为主的青年陶瓷艺术从业者以“新村民”的身份将生活和梦想扎根在这些村落,与原住村民共建起了田园牧歌式的新生态。文章以景德镇市郊的七四零社区为田野点,通过对七四零社区委员会成员、七四零厂原职工、七四零社区内陶瓷行业从业人员的访谈,从情感基础、艺术实践、产业塑造、成果共享四个方面剖析外来青年陶瓷艺术家群体如何与原生村落实现共建。尽管七四零社区于大多数艺术乡建项目中的乡村而言,已经相对缓慢和自然,但仍需对手工艺于这些留在社区的老人而言是什么?他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乡村等问题进行思考。

    2025年04期 v.3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异文化体系下外销龙泉青瓷重构的动因及形式分析

    李艳娇;

    龙泉青瓷是我国青瓷发展的顶峰,在宋元明时期作为青瓷技艺的代表和中国文化的象征远销海外,对各国经济、文化与工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宋元明外销龙泉青瓷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龙泉青瓷的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入手,以异文化为鉴,观照自己,加强不同文化交流与学习是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关键,也是保持文化活力的重要方式。

    2025年04期 v.32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从荷兰代尔夫特蓝陶看中国青花瓷文化对外传播

    李锋;王雯;

    16—17世纪,青花瓷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外销品之一,远销世界多个国家,中国青花瓷外贸达到顶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推动荷兰海上贸易,青花瓷被引进荷兰,深受荷兰人喜爱。荷兰代尔夫特工匠借鉴与模仿中国青花瓷,生产出具有荷兰本土风格的代尔夫特蓝陶。本文从胎釉、造型、装饰三方面,对代尔夫特蓝陶与景德镇青花瓷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析中国青花瓷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2025年04期 v.32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陶土与虫鸣:清代至民国广东石湾蟋蟀盆的生产、工艺与文化研究

    纪文瑾;

    本文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藏清代至民国时期石湾白釉行生产的蟋蟀盆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探讨了岭南地区蟋蟀文化的演变及其与石湾陶器工艺的关联。通过器物形制、釉色工艺、店号款识及文献考证,揭示了蟋蟀盆在广府民俗中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研究表明,石湾蟋蟀盆可分为“行盆”“养盆”两类,其直筒、收腰等设计兼顾实用性、透气性与避光需求,釉色融合乳浊、透明等传统技法,体现岭南气候适应性特征。盆身铭文、道教符咒及广彩彩绘等装饰,反映了蟋蟀文化从市井娱乐向文人雅事的升华。清末民初“永日记”“利安造”等店号的生产组织,印证了石湾白釉行在蟋蟀用具专业化中的历史地位。

    2025年04期 v.32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陶瓷美学

  • 斐波那契数列视角下的陶瓷设计美学探究

    姚淑雅;

    斐波那契数列作为数学与美学交叉的经典范式,以其独特的比例关系和自然的生长逻辑,长期以来为艺术设计领域提供灵感源泉。本文以陶瓷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斐波那契数列所蕴含的秩序美、韵律美与功能美在其形态、纹饰以及结构中的实践应用。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解构,揭示数列规律如何优化陶瓷的视觉平衡、空间分割及用户交互体验。重点探讨斐波那契数列在陶瓷上的视觉呈现,为理解陶瓷艺术提供新方法、新视角。

    2025年04期 v.32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历史思想的考古——试论“陶瓷书法”的价值意蕴

    朱明清;

    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视野中,书法作为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已长期受到陶瓷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建设,陶瓷书法装饰在新时代思想语境下被投以新的价值观照,成为传统美术类别中的“陶瓷书法”非遗项目。然语境转换至今,其研究范式仍多习前见,反复重申从文字到书法一源单线的历史演进理论和解释框架,至于书法本身进入陶瓷装饰视野的深层动因,以及陶瓷书法装饰包蕴的审美机制、人文意涵和价值意义却认识阐发不足,故本文拟借历史学、思想史的学术眼光对此领域作一发掘,重视远观中国传统饰物的历史思想语境,沟通陶瓷审美的生活场域,钩沉书法审美实践的文化理想,旨在凸显“陶瓷书法”对于当今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意蕴。

    2025年04期 v.32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陶瓷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路径

    魏毅东;王碧楠;

    传统陶瓷美学从技术与工艺、文化学或艺术学等路径诠释了陶瓷的多元审美价值,但整体上没有跳脱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将陶瓷视为静态的、孤立的“现成物”,成为科学认知的对象、审美意识的对象或文化符号,忽略了陶瓷作为“器具”与人类生存的“因缘”关联,遮蔽了陶瓷器具的本真存在。梅洛-庞蒂的“具身性”理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海德格尔的“器具观”等对陶瓷美学研究有重要启发,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论为陶瓷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陶瓷作为“器具”与此在朝夕相处,结成“因缘整体”,生成存在论意义;陶瓷与人的身体“打交道”,生成具身认知价值和身体美学价值。陶瓷经由人的生存实践融入生活世界,生成为动态的审美世界。

    2025年04期 v.32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陶瓷史论

  • 略论宋元时期陶瓷海上贸易及其影响

    邹媛;方婷婷;

    宋元时期,市舶司的设置,为海外陶瓷贸易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瓷器被输出到东南亚、南亚、西亚与非洲东岸等地区。瓷器大量出口,为宋元政府带来了丰厚利润。本文重点阐述宋元时期的青瓷、青白瓷、青花瓷与海上贸易互为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2025年04期 v.32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明代御器厂工匠及其薪资考

    胡芬;

    相较于元代的浮梁瓷局和清代的御窑厂,明代御器厂的工匠体系更为复杂多样。深入研究御器厂的陶瓷工匠,有助于全面把握古代官营陶瓷行业中工匠群体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通过对御器厂工匠体系的系统梳理,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两类:“官匠”与“临时工匠”。其中,“官匠”是指登记在册、承担固定徭役的正式匠人;而“临时工匠”则多为根据生产需要临时征召的各类匠役。这种分工反映了明代官营手工业体制下的劳动力调配方式。进一步考察官匠与临时工匠的身份特征、工作内容及其薪资待遇,不仅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体系下的生存状况与社会地位,也为理解明代手工业管理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与重要参考。

    2025年04期 v.32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艺术家茶座

  • 一场跨越文化的诗意对话:专访陶艺家温·黑格比

    李曼曼;

    <正>【按】唐纳德·温·黑格比(Donald Wayne Higby)1943年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市,于1966年获美术教育学士学位,1968年获密西根大学美学硕士学位,并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73年,在纽约艾尔弗雷德大学的纽约州立陶瓷学院任教至今。阿尔弗雷德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首席策展人,美国国家陶艺教育委员会(NCECA)荣誉会员。1998—2018年间,担任国际陶艺学会副主席达20年之久,2018年之后担任终身荣誉副主席。

    2025年04期 v.32 132-13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纸上展厅

  •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作品展选辑(二)

    蔡沙 ;曹煦晨 ;曾鹏德 ;陈亮 ;徐海林 ;陈洁 ;李海霖 ;李同魁 ;李军 ;袁宝芝 ;彭文杰 ;于锦 ;李新风 ;崔久霄 ;韩向东 ;范安琪 ;龚涵琪 ;何忆涛 ;李婳 ;方啸 ;赵春雷 ;李玉兰 ;康洁 ;李庆利 ;赖军 ;高艳杰 ;黄山 ;黄冬梅 ;李芸 ;刘群 ;刘绍翔 ;刘祥 ;彭学晶 ;文博 ;孙乐欢 ;张武斌 ;孙法震 ;孙路炜 ;欧阳宁远 ;孙嘉 ;覃飞 ;汤黎宇 ;席玥 ;周玉蝉 ;何小蕾 ;肖威 ;徐子文 ;孙嘉成 ;朱莹 ;张一杨 ;张鹏 ;熊开波 ;杨爽悦 ;张辉 ;张雪 ;张

    <正>~~

    2025年04期 v.32 13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本期艺术家推荐——刘正

    <正>刘正(1963一),江西南昌人,陶艺家。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入选浙江省领军人才并获中国陶瓷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

    2025年04期 v.3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