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 高温抗变形高白日用陶瓷坯体的研制

    潘心悦;李林桧;包义;徐志坚;李家科;

    以钾长石、石英、漂洗黏土等为主要原料,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坯体增强剂,通过正交实验法制备日用陶瓷坯体。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原生黏土、Al_2O_3粉体添加量对坯体白度、烧成收缩、吸水率和高温抗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坯体配方组成为:钾长石22.8 wt.%、石英27.2 wt.%、漂洗黏土50 wt.%、Al_2O_3外加量8 wt.%,在烧成温度1300℃、保温30 min条件下,所制备试样白度为86.4、烧成收缩为6.5%、吸水率为0.4%、塑性形变指数为1.45×10~(–6) mm~(–1),比未添加Al_2O_3坯体的塑性指数降低17.1%,所研制坯体在日用陶瓷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2025年01期 v.3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岳州窑出土宋代瓷器胎釉EDXRF分析

    周宇琪;张茂林;熊露;陈灿宇;

    为揭示宋代岳州窑黑釉瓷、青釉瓷的原料配方,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宋代岳州百梅窑址和乌龙嘴窑址出土的42件陶瓷标本进行了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岳州窑胎体元素组成具有我国南方瓷器“高硅低铝”的典型特征,其中,百梅窑址和乌龙嘴窑址在烧造黑瓷和青瓷时虽都是使用沉积黏土,但不同窑口取土点不一样,同一窑口生产黑瓷和青瓷的胎体原料也有所差异。岳州窑青瓷与黑瓷皆属钙釉,釉中的主要熔剂为CaO,应是由于引入了草木灰类原料且百梅窑址CaO含量整体高于乌龙嘴窑址,P_2O_5、MnO的总含量也略高于乌龙嘴,说明百梅窑址所用的草木灰含量比乌龙嘴窑址多。岳州窑黑釉中Fe_2O_3含量较高,应是在配方中引入了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原料。百梅窑址青釉中Fe_2O_3含量较乌龙嘴窑址低,导致其釉面颜色更浅。

    2025年01期 v.32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宋元时期雷州窑青黄釉瓷的科技分析

    苏梓珩;陈国玉;汪大海;包启富;

    雷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兴于宋代,盛于元代,到明代停烧,时间长达一千年,是国内陶瓷史上延续时间较长的瓷窑之一。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膨胀仪(DIL)对宋元时期雷州窑青黄釉瓷器样品进行了科学系统分析,分析了雷州窑青黄釉瓷的胎釉组成、烧成温度和显微结构,以揭示雷州窑陶瓷生产的工艺技术特征。文章不仅弥补了对雷州窑工艺技术研究的不足,也为更全面了解宋元时期雷州窑陶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32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釉中气泡形成过程的理论分析

    刘干平;吴海峰;

    釉中气泡的生成、长大、上升和排出周而复始、交错进行,却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贯穿于陶瓷烧制的整个过程。文章就上述四个环节分别进行了阐述,其中重点对气泡的长大、缩小及消失的现象、过程和原理展开详细分析和研究。根据气体存在的状态建立三个模型,分别阐述釉熔体气泡与气泡之间、气泡和坯熔体气泡之间,以及釉熔体气泡与窑内气体之间由于压力分布不均,使得气体分子在不同空间进行扩散和移动,从而引起气泡的长大、缩小以及消失。根据实际存在的各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全面地诠释了气泡的长大、缩小以及消失的现象。

    2025年01期 v.3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专题评述

  • 氮化硼在现代能源技术中的应用

    禾天露;张妤;李淑雅;白宇峰;郑若瑄;彭太;

    在全球面临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压力的背景下,寻找高效、可持续的新型能源材料变得至关重要。六方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能源科学领域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文章综合分析了h-BN在现代能源技术,特别是在能源催化、能源转化以及能源存储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探讨,旨在揭示h-BN作为一种先进材料在应对能源挑战中的重要角色。

    2025年01期 v.32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瓷器文物保护性损伤研究进展

    付雨鑫;张茂林;

    随着现代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现代修复技术对文物本体造成的保护性损伤成为了目前学术界愈加重视的课题。文章总结了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在保护修复瓷器文物的过程中,清洗瓷器表面沉积物、脱除瓷器内部可溶性盐以及补配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材料,对瓷器本体所造成的保护性损伤的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学术界对瓷器文物的保护性损伤判别方法和具体的评估指标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为今后提高瓷器文物保护技术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提供数据参考。

    2025年01期 v.32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科研与应用

  • 超低密度煤矸石陶粒支撑剂混合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周长征;黄炜;李昱;王树涛;李伟超;

    以煤矸石为主要成分的陶粒支撑剂能够为水力压裂后的储层形成较大导流能力的油气通道。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了同窑混合生产大、小陶粒的最佳混合比例范围,并进行试验获得验证和优化。将两种不同尺寸陶粒同窑混合烧成,小尺寸陶粒具有传热速度快、填充空隙能力强的特点,在高温回转运动时形成小尺寸陶粒对大尺寸陶粒的包裹状态,使得大尺寸陶粒各个方向均匀加热,加热温度也稳定在原料的烧成区间范围内。实现了大、小陶粒在高温下同时均匀烧成合格成品,解决了以煤矸石为原料的大尺寸陶粒难以单独生产的难题。

    2025年01期 v.32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耐酸、碱金属釉的优化设计及其制备研究

    王光荣;周超平;

    针对传统金属釉在酸、碱性环境下容易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进而导致产品发黑的问题,通过对金属釉配方的调整和工艺生产流程的优化,研制出了一种耐酸、碱且稳定性好的金属釉及其制备工艺。研究显示,该金属釉产品元瑞系列异形盘在pH值为2.0–9.0的酸、碱测试中,没有肉眼可见的变化,测试前后产品的重量变化均在–0.03 g以内,几乎没有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其在180℃下的热稳定测试合格。

    2025年01期 v.3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产品设计

  • 基于国潮风格的文创日用陶瓷设计策略研究

    朱峻熹;邹晓松;邹晓雯;

    近年来,随着国潮审美的兴起和国产品牌的快速崛起,日用品领域越来越多的国货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日用陶瓷行业也刮起了国潮风。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文创日用瓷更是中华文化与现代设计创意理念的结晶。文章指出目前国潮风格日用瓷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着同质化与雷同化等问题,提出提升国潮风格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策略应建立独特而稳定的视觉形象系统,使用当代语境演绎文化精神,从用户需求角度进行设计等。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和魅力提升本土日用陶瓷品牌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可实现“文化赋能”和“创新驱动”下的日用陶瓷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32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五次Catmull-Rom样条的日用陶瓷产品造型设计

    李军成;

    由于大多数日用陶瓷产品形体从几何上可视为由其轮廓曲线旋转一周生成的旋转体,故可将这类陶瓷产品的造型设计重点放在其轮廓曲线的描述上。提出了利用可直接插值于数据点的C~2连续五次Catmull-Rom样条描述陶瓷产品轮廓曲线的方法,通过修改样条所含的形状因子可获得不同形状的轮廓曲线,能满足陶瓷产品形体设计的实用性与个性化需求。进一步给出了利用应变能极小与曲率变化能极小确定五次Catmull-Rom样条所含形状因子的最优取值方法,该方法可构造出尽可能光顺的陶瓷产品轮廓曲线,能满足陶瓷产品形体设计的优美性需求。

    2025年01期 v.32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Grasshopper的参数化设计在紫砂筋纹器设计中的研究

    吴俊卿;

    重点探究紫砂筋纹器的特点,深入分析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方法应用于紫砂筋纹器造型设计的可行性,提出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方法在传统紫砂筋纹器造型设计中的优势,并为紫砂筋纹器造型设计的拓展提供新思路。结合参数化设计的特点、逻辑建构过程,并借助实际案例,论证其可行性及相关结论。

    2025年01期 v.3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陶瓷文化

  • 全球化视阈下中国早期瓷器海外贸易的文化传播及当代启示

    万剑;姚炬炜;张杰;

    瓷器是中国物质文明的标志之一,是“第一个全球化商品”。作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鲜明例证,瓷器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东亚、东南亚儒家文化圈中得到广泛传播,而且与伊斯兰、波斯等国家的装饰图像彼此融合,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海上“陶瓷之路”与“一带一路”共同蕴涵着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当今新型全球化的历程中,为世界创造出新时代“真”“善”“美”的高度物质文明是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阈来看,货物贸易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化是相辅相成的,任何器物贸易的背后既是文化的接受、文化的认同以及国家的认同,也是国家形象的建构。

    2025年01期 v.32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海洋贝瓷的工艺与创新研究

    黄茹;

    海洋贝瓷又被称为“海瓷”或“贝瓷”,是将废弃的贝壳经过创新的工艺转化,制成的一种新颖的陶瓷品种。“海瓷”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陶瓷文化,也为中国手工艺创新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海瓷”制作流程复杂,生产工艺考究,产品温润、剔透,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和文化价值。本文从“海瓷”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艺术特点、文化价值与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揭示这一新型陶瓷的魅力,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海瓷”产业创新发展的模式。

    2025年01期 v.32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浅析紫砂壶艺的创新——以“金瓯壶”为例

    鲍玉梅;

    “金瓯壶”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文化探索和造型艺术两个方面,亦可理解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去探索壶艺创新的深度。“金瓯壶”对青铜文化元素的认知和运用集中表现在造型上,触发了紫砂传统壶型从复杂具象到简洁抽象的艺术转变和更新过程,而在对青铜文化体系的诠释过程中,它又体现出了在变化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寻求统一的特征,无疑形成了一条体现审美意趣、引发情感共鸣的无形纽带,意义深远。

    2025年01期 v.3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