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志新;田栋升;
作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活态见证,南疆传统土陶承载着维吾尔族生态智慧与文化基因。面对工业化与旅游商品化的冲击,其技艺存续与文化内涵面临双重挑战。本研究以南疆传统土陶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陶艺理念,探索其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将从探索材料与技术创新、突破传统形式与功能、跨界融合与多元文化三方面,探讨南疆土陶与现代陶艺理念的融合方式。本研究不仅为南疆土陶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其他地区土陶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参考经验。
2025年04期 v.3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肖文恺;
贵州牙舟陶起源自明初洪武年间的军屯阶段,由江西籍贯的制陶工匠传入,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其采用当地特有的白胶泥为原料,用铁矿石、草木灰等组合配制的土釉和玻璃釉烧制,形成了质朴粗犷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窑变釉色,并依靠龙窑阶梯式改良与釉色窑变革新,达成了本土化技术上的突破。当代牙舟陶更是将布依族神祇、蜡染图案和水族文字等特色符号重构为陶艺的三维艺术语言,充分体现其作为技艺迁移与民族艺术融合的活态遗产价值。
2025年04期 v.3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唐冰彬;
明代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妈祖文化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德化窑烧制的妈祖瓷塑,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深受社会赞誉。本文基于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中外文化与思想交流背景,探讨妈祖信仰、海上丝绸之路与德化窑妈祖瓷塑艺术三者的内在联系,旨在传承妈祖文化精髓,深化德化窑妈祖瓷塑艺术的相关理论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04期 v.32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为宇;刘文斌;
粉彩瓷画经历了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重新书写,在坚守传统工艺与审美惯性的同时,不断寻找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审美风格的革新之路。其中,在传统文化精神指引、多元创作技艺体系、民族文化传播符号层面的探索,是新时期粉彩瓷画文化场域构建与实践的路径与目标。
2025年04期 v.32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鲁瑜;钟咏淇;
本文通过梳理珐华彩雕塑的起源、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装饰题材、造型风格、工艺技法以及色彩表现角度的审美性,探讨珐华彩雕塑的艺术特征与现代创新路径,并提出珐华彩雕塑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创新需求,指出珐华彩雕塑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将结合现代艺术理念、现代审美需求及技术手段,探讨其创新路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为珐华彩雕塑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尝试寻找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2025年04期 v.32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孙乐欢;
生活陶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物形象的加入使其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表现。本文梳理了传统生活陶艺中人物形象的抽象、写意与写实表现手法,结合当代国际创作案例,提炼出形态、材质与情感的三元协同理论。研究发现,人物形态的重构需以器物功能为依据,同时通过形态转译与材质对比,实现文化意蕴的传递与情感共鸣的激发。本研究不仅能为当代生活陶艺创作提供方法论支持,还能阐明人物形象在文化转译中的媒介作用,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新视角。
2025年04期 v.3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胡智康;
原始陶器承载着人类创造艺术客体的原初渴望,并被人类在以后的历史中延续。本文主要探讨在原始陶器的功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后,其存留下的精神与情感对现代陶艺发展产生的影响——它在表达创作者思想的同时,也引导人们在泥与火的感受中唤起一种审美激动以及人们对经验中事物的回忆。
2025年04期 v.3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